首页|跨文化适应与应对策略的关系研究——基于文化匹配假说

跨文化适应与应对策略的关系研究——基于文化匹配假说

扫码查看
针对跨文化适应和应对策略的研究表明,能够有效管理压力的人群通常会有较高的适应性。然而,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应对策略的有效性和适应性仍有待进一步研究。在西方文化背景下的一些研究证明初级应对策略在跨文化适应中是最有效的,另外一些在亚洲或其它集体文化背景下的研究表明,次级应对策略的作用更为突出。 压力和应对的概念是说在文化过渡过程中,个体在新环境压力下通过选择应对策略使自己适应文化和社会环境。个体换到一个新的文化环境,在新的处事模式下需要管理压力来适应新的环境。个体是如何选择应对策略,并使该策略与新的社会文化环境相匹配呢?为了研究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应对策略的有效性,本论文对中国学生(n=1872)和来华的留学生(n=251)的适应过程做了六项研究。 研究一探究了中国学生(n=190)在西方环境中初级应对策略的有效性。结果表明使用初级应对策略的中国学生有较好的适应性。初级应对策略对心理适应起到缓冲作用,对社会文化适应起到中介作用。 研究二探究了在中国(集体主义环境)的国际留学生(n=130)应对策略的有效性。纵向研究结果表明初级应对策略对心理适应起到缓冲作用,对社会文化适应起到中介作用。同第一项研究结果一样,次级应对策略没有明显作用。 为了更深入的研究应对策略,研究三探究了地域群体和适应类型对应对策略选择的影响。(洲内跨文化适应:来华亚洲人,n=52 vs.洲际跨文化适应:来华非亚洲人,n=69).该项研究采用纵向研究分析方法,对学生样本进行了90天的观察。结果表明,对来华亚洲人来说,初级应对策略不利于适应,然而对于来华非亚洲人来说,初级应对策略在心理适应过程中起着显著的缓冲作用。该项研究表明,与环境匹配的应对策略是十分重要的。 研究四探究国家内部的文化适应,在文化内部的‘away’组(来自中国北方,n=80)与文化相对较为接近的‘home’组(来自中国南方,n=110)(两组都在南方)。采用纵向分析方法,研究结果表明在南方的北方人使用次级应对策略会较为顺利的适应新环境。次级应对策略缓冲了压力进而更容易产生较好的社会文化适应性。此外,次级应对策略在压力-心理适应关系中起到了中介的作用。Home组的结果都不显著。 研究五对中国12个城市的大数据进行了纵向分析。该研究探究了对于非本地生源的大学一年级学生(南方rice,n=727 vs.北方wheat,n=765)不同应对策略(初级vs.次级)的有效性。同近来的大米理论和文化内的多种解释一致,(Talhmen and colleagues,2014),结果表明过渡到一个新的环境需要个体调整他们的应对策略来适应新的环境。对于wheat(away)组,次级应对策略在适应过程中起到了缓冲作用,而对于rice(away)组来说,初级应对策略起到缓冲作用。 认知思维的类型是驱动应对策略的根源,为了更深入的研究文化匹配与应对和适应之间的关系,采用交叉分析方法研究,结果证明,对于the rice(away)组来说,集体思维与适应性负相关。而对于wheat(away)组来说,集体思维促进了次级应对策略的使用,进而产生较好的适应。 进一步分析研究五有关个人-文化匹配理论以及压力应对理论框架和初级、次级应对策略在适应过程中如何作用。对于跨文化和文化内部的适应,较大的文化距离(南方到北方,或者西方到东方),次级应对策略具有适应功能,在过渡过程中是必要的。初级应对策略被证明在个体主义环境下有效并在对在社会文化环境适应起到中介作用。

英亚东

展开 >

跨文化适应 应对策略 文化匹配 交叉分析

博士

心理与行为科学

马剑虹

2016

浙江大学

中文

B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