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发展主义:县域党政科层组织的行为方式研究——以东部地区沧浪县为例

经济发展主义:县域党政科层组织的行为方式研究——以东部地区沧浪县为例

扫码查看
如何减缓和降低来自民众的质量压力和统治风险历来是国家治理者所关注的重大问题。其中,经济发展是化解政治风险、维系社会秩序的一种基本手段。1978年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而国家党政体制的主导作用举足轻重,这也是后发现代型国家的主要特征。那么,作为中国经济整体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县域经济增长与党政体制具体呈现出什么样的关系?即县域经济增长的主要方式和动力机制是什么?这些方式和动力机制形成的原因及其结果是什么?本文将国家发展主义的宏观视角与国家人类学的微观视角相结合,以东部地区沧浪县为例,通过实地观察、访谈等方法获取一手资料,较为系统地分析了沧浪县党政科层组织为推动经济增长而呈现出的丰富图景来回答上述问题。本文具体论述过程如下: 第一章阐释了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简要梳理了国家推动经济增长行为的既有研究成果,其中,同时呈现对中国经济发展成就给予肯定和对国家发展主义予以批判的两种观点。在此基础上本文聚焦县域党政科层组织与县域经济关系这一问题,试图客观分析和认识当前沧浪县域经济增长的本相。 第二、三章描述了党政科层组织推动县域经济增长的主要方式。在确立工业经济主体地位后,沧浪县对外通过科层组织驱动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对内通过科层组织催生市场经济主体,从县到村强力动员机关干部和农民党员进行创业,并以征地拆迁为固定资产投资提供土地,形成土地财政模式。沧浪县正是通过这些相互联接、形成一体的经济增长手段来扩大固定资产投资,培养工业经济税源,进而提升GDP总量和财政收入水平。 第四章分析了县域党政科层组织全力推动经济增长的原因。在自上而下的纵向压力、区域之间的横向竞争、官员个体的内在价值追求和民众多元利益诉求的四维压力下,县域政权集中资源来推动经济增长,但因自上而下的经济指标任务考核异变,县域经济增长开始呈现出了从为了经济发展到经济发展主义的嬗变。表面上看,是全面科学的整体目标考核在驱动县域科层组织运作,实际上仍是以经济增长为主导。 第五章论述了县镇政权为完成经济考核任务而采取的种种策略,同时对县域经济增长质量进行了初步判断。沧浪县一方面通过项目融资、招商引税、政治人物影响资源等多种策略来促进县域经济增长;另一方面,为了推动经济增长而导致重大项目浪费、生态自然环境受损等。因而,县域经济发展呈现出了低效、低质态势。 第六、七章透析了县域经济发展主义如何得到强化和固化的。为推动县域经济增长,主要采取的是以经济激励手段调动官员积极性,而官员更为追求的是政治激励。因此,在政治激励资源总量不足且分配过程公平正义缺失的情况下,官员为获得正式渠道的经济回报,通过种种策略来完成经济考核任务,导致组织手段与目标被替换,这使经济发展主义在党政科层组织具体运作中得到了进一步强化和固化,结果形成了经济发展主义主导的县域党政科层组织和县域科层组织运作的经济发展主义。 第八章试图展望县域经济发展主义产生的潜在结果。县域政权集中资源致力于经济增长,实际上忽视了科层组织自身的改革推进,使作为特殊民众的官员与普通民众形成了难以调和的冲突和矛盾,这反而又进一步使县域经济增长具有不确定性。本文认为,改进选人用人机制和科学评价官员政绩,营造良好的政治生态,这应是推进国家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议题。 综上所论,本文认为,在县域经济增长中,以党政体制为本,以党政科层组织为工具,借助自上而下的压力型体制,以整体目标考核为管控和监督手段,动员科层组织及干部个体运用种种策略,最终确保能够体现发展的数字化目标实现。正因为将过多资源集中于应付上级考核,没有充分优化国家基层治理体系和提升基层治理能力,结果导致科层组织空转,经济增长动员成本高企,有限的经济增长成果被严重内耗,为发展而带来生态污染和决策损失,县域经济增长低质而低效,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具有不确定性,进而形成以经济、生态和政治三种形态为主的系统性风险。也正因为国家要调和中央、地方官员和普通民众三者之间的关系,但又必须借助具体执行权的地方党政科层组织及官员个体,因为其中作为特殊民众的官员自主性而使推进国家基层治理体系改革和基层治理能力现代化更为艰难。

田雄

展开 >

国家党政体制 党政科层组织 县域经济增长 官员激励 经济发展主义

博士

社会学

曹锦清

2017

华东理工大学

中文

D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