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系统分析

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系统分析

扫码查看
可持续发展问题已成为当今人类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20世纪以来,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极大提高,人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加速推进了文明发展的进程。与此同时,人口剧增、资源过渡消耗、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南北差距增大等日益突出,成为全球性的重大问题,严重地阻碍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继而威胁着全人类的未来生存和发展。在这种严峻形势下,人们清醒地认识到,必须努力寻求一条人口、经济、社会、科技、环境和资源相互协调的、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对满足后代人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也是农业资源相对匮乏的国家。农业作为直接利用自然资源进行生产的基础性产业,是人类对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依赖性最大的第一产业,其可持续发展对整个国家和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农业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农业可持续发展与否直接影响着人类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问题特别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被认为是整个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和优先领域。 本文基于系统分析独特的视角、理论和方法,联系国内外研究基础,针对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中持续性、协调性、区域差异性等,以定性和定量综合分析方法为主线,以农业可持续发展理论为基础,对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系统进行理论分析、评价及实证研究。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包括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章绪论。从经济协调发展角度,提出“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村是社会的基本社区,农业可持续发展是整个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因而在实践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时,必须研究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以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这一基本命题。 第二部分:包括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遵循“概念——理论——方法——分析”这一基本研究流程,对区域可持续发展和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理论进行分析归纳,构建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基本内容、特征、原则及其相关理论等,以奠定研究工作的理论基础;基于系统分析理论与方法,在总结归纳国内外有关可持续发展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文献的基础上,首次构建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系统集合概念、三维特征,并对其进行数学描述和系统分析;根据系统独立性原则,对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系统环境响因素,包括资本、技术、制度、环境等,实现相关影响因素的辩识分析,提出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系统是以农业资源环境为约束条件,以人为本的主体,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复合系统;基于耗散结构理论、灰色关联熵理论与方法,构建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系统发展理论模型、动态调控分析模型、系统演化方向判别模型等,提出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系统耗散性分析理论以及通过技术进步、政策手段、观念更新等负熵流实现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系统调控。 第三部分:第六章、第七章、第八章、第九章。基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理,构建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系统目标体系,提出三角模型理论与方法,分析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复合系统目标体系的协调性;应用自组织理论、系统协调原理与方法构建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系统协调性判别模型,并对河北省1994-2003年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协调性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河北省1995-1996和2001-2003两个阶段的农业发展协调性较差,并提出注重农业资源环境保护和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对策;基于承载力原理与方法,构建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集合概念表征,将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系统目标实现表述为支持层、表现层;同时利用层次分析理论与方法等设计了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系统评价指标体系框架与评价模型,对河北省1994-2003年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持续性进行了实证研究;基于多元统计分析理论与方法,对河北省11个市的农业可持续发展状况进行了聚类分析,根据发展因子和素质因子不同贡献率,提出河北省农业发展分为4个不同类型区域,并分析了不同区域农业发展特点;最后联系河北省区域农业发展实际情况,提出加强生态农业建设、注重农业技术进步等9项实现河北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为了使研究结论在理论上更为科学、客观,研究中利用了系统科学、农业经济学、发展经济学、技术经济学等多门管理学和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为保证研究工作在实践中更具有针对性,论文运用层次分析法、三角系统模型、系统协调原理与方法、图表分析法、比较归纳分析法等定性与定量分析手段,对河北省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系统状况进行了系统分析与实证、对策研究。

崔和瑞

展开 >

区域农业 生态建设 战略规划 可持续发展

博士

工商管理;技术经济及管理

赵黎明

2004

天津大学

中文

F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