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研究采用全面样方与典型样地相结合的方式,测定5个公园的植物多样性,并筛选出11个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样地,测定群落结构的组成、结构特征及夏季7-9月的微气候(光照、风速、温度和相对湿度),分析与探讨公园植物多样性的影响因素,群落结构夏季微气候的影响因子,揭示海坛岛公园植物多样性及群落结构夏季微气候之间的相关性,为公园植物多样性提升、植物群落构建与优化提出建设性意见。结果表明:5个公园共有植物89科208属276种,含野生植物146种和园林植物131种,公园发现银杏Ginkgo biloba、珊瑚菜Glehnia littoralis等,体现着濒危植物与特色植物的保护与利用。外来植物118种,国外来源92种和国内来源26种。外来植物修饰生境的同时也具有入侵可能,每个公园出现入侵植物10种以上,占国外外来植物的38.04%。从植物区系上分析,含≥10种的科有菊科Asteraceae、豆科Fabaceae、大戟科Euphorbiaceae等,含2-4种的科占较大比例。含≥10种的属有榕属Ficus,单种属占较高比例。外来植物丰富了公园植物区系,其热带成分较原生植物为明显,对适生植物筛选与引种具有借鉴意义。生境与绿地设计促使滨海公园与离海公园的植物多样性产生差异,有助于β多样性的提高。滨海恶劣生境使得滨海公园较离海公园的植物多样性低。人工绿地设计造成公园间的植物物种同质化程度高,缺乏特色植物由CCA分析(Canonical correspondence analysis)结果显示植物群落内的不同树种对温湿度的调节具有差异,而树冠面积、乔木高度等群落结构能掩盖个体树种的优势。逐步回归结果表明温度效应由环境因子(光照和风速)、群落组成与结构(乔木层Shannon-Wiener指数、树冠面积和乔木高度)共同影响,湿度效应由群落结构(树冠面积、枝下高和冠层郁闭度)相互作用影响,群落的组成与结构降低光照和风速对温湿效应的影响。样方的不舒适程度均为Ⅳ级以上,可能与太阳辐射在热传导过程造成的环境高温有关。由植物群落评价的准则层权重值可知,生态功能较文化社会功能和景观功能更受到重视。海坛岛公园植物群落构建中,健康安全度被认为是基础与重点,舒适度其次。地域特色的权重值相对较低,重视程度较低。植物群落评价体系为海坛岛公园植物群落的优化与构建提供参考。针对海坛岛公园在植物应用与植物群落构建的现状,提出在观赏物种筛选、外来物种的管理、生境改善3个方面相应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