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黑龙江省玉米弯孢霉叶斑病病原种类鉴定及遗传多样性分析

黑龙江省玉米弯孢霉叶斑病病原种类鉴定及遗传多样性分析

扫码查看
玉米弯孢霉叶斑病是一种严重影响玉米产量及品质的病害,在黑龙江省已由曾经的次要病害上升为主要病害。为明确玉米弯孢霉叶斑病在黑龙江省的分布、病菌种类、毒性分化及遗传多态性,本试验于2014年、2015年对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绥化市、大庆市、齐齐哈尔市、佳木斯市、牡丹江市、鸡西市、七台河市、黑河市以及伊春市10个地区的玉米弯孢霉叶斑病进行了病原鉴定,研究了病菌的毒性分化以及遗传多样性,试验结果如下: (1)从采集的病叶上分离获得156个致病菌株,经形态及分子鉴定,确定4种病原菌分别是:新月弯孢C.lunata、不等弯孢C.inaequalis、棒状弯孢C.clavata以及苍白弯孢C.pallescens。其中C.lunata87株,占总数的55.8%;C.Clavata23株,占总数的14.7%;C.Inaequalis26株,占总数的16.8%;C.pallescens20株,占总数的12.8%。新月弯孢C.lunata致病性最强,为黑龙江省优势种。 (2)在10个玉米品种(系)中筛选出先玉335、鹏城9号、垦粘、黄早4、德美亚2号为玉米弯孢霉叶斑病菌生理小种鉴定的鉴别寄主。根据5个鉴别寄主对4种玉米弯孢霉叶斑病菌抗感反应的不同,将新月弯孢菌划分为15个生理小种(CL1~CL15),优势小种为C L2;棒状弯孢菌分为12个生理小种(CC1~CC12),优势小种为CC2、CC11;不等弯孢菌分为11个生理小种(CI1~CI11),优势小种为CI2、CI9;苍白弯孢菌分为8个生理小种(CP1~CP8),优势小种为CP6、CP7。4种玉米弯孢霉叶斑病菌于不同地区的优势生理小种存在明显差异。 (3)对SSR反应体系进行优化,确定最佳反应体系为:0.2mmol/L dNTP2.0μL,2.0μmol/L引物1.0μL,30ng/μL模板DNA,2.5U/μL Taq DNA聚合酶0.5μL,10×Buffer3.0μL,ddH2O11.5μL。 (4)选取10对SSR引物在156株玉米弯孢霉叶斑病菌株中共扩增出43个位点,其中多态性位点共30个,多态性位点比例为69.8%。基因多态性位点主要分布在450bp~650bp之间,550bp~600bp区间基因分布频率较大,有效等位基因在1.9318~1.9434之间,期望杂合度在0.4831~0.4845之间,Shannon信息指数在0.6703~0.6751之间。聚类分析得知,同一种菌同一地区的不同菌株,未归于一个类群;同一种菌同一生理小种的不同菌株,也未归于一个类群,黑龙江省玉米弯孢霉叶斑病菌遗传多样性与菌株地理来源及毒性分化未呈现相关性。

赵珊

展开 >

玉米弯孢霉叶斑病 病原鉴定 毒性分化 遗传多样性

硕士

植物保护;植物病理学

张艳菊

2017

东北农业大学

中文

S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