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普陀山寺庵园林形成及营造理法研究

普陀山寺庵园林形成及营造理法研究

扫码查看
普陀山是传说中的观音道场,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虽然与其他佛教名山相比,普陀山的自然景观不以奇险著称,但是通过历代僧人自发的营造活动,将山、海等自然景观与人工建筑园林环境完美融合,使普陀山成为一座即具有宗教脱俗庄重的神圣感,又具有世外桃源般亲切感的世外佛山。而这种既神圣又亲切的氛围与山中主奉的观音形象也十分吻合。组成普陀山风景资源的核心内容的寺庵园林,不但表达着深厚的佛教文化,传递出中国传统文化、地域文化,同时也富有强烈的美感,反映出了我国传统自然观念所形成的理想园林范式,是一种不可再生的历史遗产和文化资源。 本文旨在从时间、空间和文化三个维度入手,从宏观与微观的视角,对普陀山寺庵园林的形成发展和营造理法进行深入的研究。 开篇首先通过对普陀山背景与历史沿革的分析,总结出普陀山寺庵园林形成发展的自然、社会影响因子。其次,通过对于历史文献、图片资料的梳理,从时间维度整理普陀山寺庵园林、交通系统、景观结构的演变过程,总结出普陀山从宋元“名刹时期”的以树立独立名刹或显圣神迹的发展模式,演变至明代到民国“名山时期”,将岛域内的人工与自然看做一个神圣的整体进行营造的发展模式,并在今天结合新形势形成协调多方发展利益的“风景名胜区”发展模式。紧接着分别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尺度,从空间维度探讨了普陀山寺庵园林的园林理法。宏观角度通过研究寺庵分布与自然地理环境、自然形胜及核心寺庵、交通系统之间的空间关系,总结出生活宜居需求与宗教神圣需求此消彼长共同影响寺庵选址。使得自发营建而成的寺庵组成了不同空间类型的寺庵组团,将普陀山营造成佛教“天国世界”的整体风貌。微观角度通过对寺庵园林的建筑空间、引导空间与环境空间的营造方法进行分析,总结出普陀山寺庵利用将自然与人工营造结合的手法,创造了既能够满足僧人宜居世俗追求,又能够体现佛教宗教神圣的寺庵园林。接下来从文化角度梳理了普陀山寺庵园林如何表达佛教与寺庵主人意趣并重的人文意境。最后,结合前文的研究成果,对普陀山寺庵园林保护与传承工作提出了限制生活属性发展,加强宗教神圣属性营造为核心的未来发展建议,以期可以助力普陀山风景名胜区的发展。

孙漪南

展开 >

寺庵园林 营造理法 佛教文化 景观结构 交通系统

博士

风景园林学

李雄;郑曦

2017

北京林业大学

中文

T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