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大齐先生幼承庭训,自小即受到传统儒家思想之教育,青年及壮年专研心理、因明之学,并以心理学扬名。降及暮年,先生醉心于儒家之研究,历二十余载之艰辛,成果丰硕且自成一家之言。 陈大齐的研习进路乃是“心理学—理则学—名学—儒家”,可以说是先逻辑后实证,先“利其器”后“善其事”,由“外”而“内”,由“器”而“道”的过程。在研究方法上,他“以《论语》解《论语》”,评议孔孟荀学说,语句平实,分析细致,又绝少掺入个人臆断与好恶之情,入乎其内出乎其外,穿梭其间,游刃有余。 陈大齐对儒学思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孔孟荀三者思想的义理诠释。他一反学界对孔子学说的中心是“仁”或者“礼”,而主张“仁义合一”理论,认为孔子思想是做人的学问,是平凡的道德;在孟子研究上,他着力探讨孟子思想中的名理思想,认为“不执一”、“揣本”是孟子有关选择方法决定态度的概括原则,并梳理了孟子与其他名家思想以及荀子思想的关联;在荀学研究上,他不落窠臼,摆脱了新儒家学者“尊孟抑荀”的偏见。独树一帜,根据现代理则学的“内容”与“外延”的区别诠释荀子名学,又用现代理则学的“类”及其“隶属”与“含摄”的观念对荀子名学加以解释。 陈大齐在研究儒学思想的过程中,非常关注孔孟荀学说的现代化,关注儒家思想的“进人心”。他充分肯定儒家学说与现代性相符合的一面,他认为儒学思想不是复古主义,不是社会退化观,不是只以学习前人已说为满足,不是与科学精神相违背。因而,他对儒学思想的研究并不局限于某个特定的时代,而是在总结过去人类的历史,并着眼于人类未来发展和共进的基础上而构建起来的。因此,其对于儒学思想的研究不仅对当时的人们有所裨益,也对现如今的中国乃至世界的进步和繁荣有着巨大的时代价值和时代意义。它具有有利于道德的实践,学理的开拓,风气的培养,制度的建立等现代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