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学术搜索
登录
注册
中文
EN
首页
|
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实施效果评价——基于湖北省的实证研究
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实施效果评价——基于湖北省的实证研究
引用
扫码查看
点击上方二维码区域,可以放大扫码查看
原文链接
NETL
中文摘要:
目的:本研究在掌握湖北省县级公立医院改革总体形势的基础上,通过了解第一批、第二批县级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地区的卫生资源、医疗保障、医疗服务、卫生投入和医疗机构信息系统建设等基本情况,包括各试点县级医院在补偿机制改革、医保支付方式改革、人事制度与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医院管理制度改革和医疗服务能力提升等方面改革措施的推进情况,分别从两批试点县级综合医院运行的经营财务状况、人力资源状况和服务能力状况等三个维度,基于其2011年至2013年的指标变化情况进行横向与纵向的描述性对比分析和?2检验,以初步把握试点县(市)综合医院改革前后的运行情况和评价政策实施效果。随后,综合考虑政策文件中关于效果评价的考核指标及改革措施和医院运行指标间的相关性强度,提取了经济运行、诊疗质量、工作效率、成本控制及诊疗费用共五个一级指标,建立县级公立医院改革成效评价指标体系。再运用双重差分模型(DID)从微观层面分析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对医院运行过程各指标所产生的效应和影响。最后,具体详细地分析了各项改革措施产生效应的作用机制,并围绕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的内容探讨了后续改革强化与完善的路径与建议,以为深化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完善决策基础与和实践借鉴。 方法:以先后参与湖北省第一批和第二批改革试点的35所县级综合医院作为研究样本,相关的研究资料主要包括《湖北省卫生统计年鉴》、湖北省医改监测分析体系和实证调研。本研究在明确试点地区基本情况和改革进展的基础上,首先运用描述性统计和Kruskal-Wallis Test比较两批试点县级综合医院2011年—2013年改革前后涉及医院运行相关指标的变化情况,判断是否具有统计学差异;其次,运用文献优选、聚类分析与定性咨询等途径建立改革成效评价指标体系;双重差分模型(DID)用于从微观的指标层面衡量改革政策所产生的效应及程度;另外,定性研究用于咨询和访谈此次改革的有关参与对象。 结果: (1)2013年,第一批试点县级综合医院已全部取消药品加成。而关于医院由此所减少的收入补偿渠道,其中,通过合理调整医疗服务价格的平均补偿率为71.19%,增加政府投入占比最高为16.70%。2014年,全省二级医疗机构新农合按病种定额付费的病种数为50个;首批试点的县级综合医院实施人事与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比例超过80%;试点医院管理制度改革进展较慢;首批试点医院已基本实现医保病人的即时结算,实行临床路径管理的病种数和病例数分别为61.95个和3312.83个。 (2)2011年至2013年,第一批试点医院在总收入、医疗收入和人员经费支出方面的增长较为显著,年均增长率分别为22.50%、34.45%和22.39%,具有统计学差异。药品差价率三年间平均下降了64.17%,药占比由36.90%下降至30.81%,医疗收入中体现医技人员劳务价值项目的占比相比改革前有显著上升,但卫生材料收入和检查收入占比则提示增加。资产负债率在可控范围内;第二批试点医院的固定资产总值有所增加。医疗收入占比上升了10.44%,药占比在三年间基本持平,约占34%,药品差价收入额不降反增,达到36.37%。偿债风险在改革后有所降低;2011年-2013年,第一批试点县级综合医院实际占用总床日数明显增加,差异具有显著性。相较于第二批新增试点医院,其诊疗费用的增幅放缓。试点医院药占比指标值均逐年降低,2013年为32.25%~38.61%;试点医院的服务效率不增反减。 (3)建立了县级公立医院改革成效评价指标体系,涵盖经济运行、医疗质量、服务效率、成本控制与医疗费用等5个一级指标,20个二级指标。 (4)改革政策没有对试点医院的经济运行产生显著效应,但可能导致了医疗质量较小程度的负面效应。改革后,试点医院的卫生资源利用率有效提高,药品成本得到有效控制,政策实施对次均药品成本的贡献度为-0.012万元。试点医院在住院控费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不能有效降低门诊病人费用,且住院病人药品费用的下降系因药品单价改变所致,并非用药数量和偏好的改变。 结论: (1)改革措施推进的步骤不一致,缺乏“顶层设计”; (2)改革政策作用于整体运行效率的效应有限; (3)改革内容的作用机制和实际效应各有差异。
收起全部
展开查看外文信息
作者:
韩秋霞
展开 >
关键词:
公立医院
效果评价
运行效率
医疗服务能力
管理制度
授予学位:
硕士
学科专业:
医院管理
导师:
方鹏骞
学位年度:
2017
学位授予单位:
华中科技大学
语种:
中文
中图分类号:
R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