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碳库作为全球陆地生态系统最大的碳库,它的变化将对大气二氧化碳浓度产生重要的影响。土壤有机碳密度能有效地反映土壤碳库碳储量。计算和分析不同环境因子下土壤碳密度的差异,对于了解土壤有机碳的空间分布特征,土壤碳储量现状进行估算和土壤固碳潜力的分析都具有重要作用。 本文选择罗霄山脉南段的诸广山脉、万洋山脉、武功山脉为研究区域,通过野外调查、采样和室内实验分析获得采样点的各项植被、环境、地形指标和土壤理化性质的数据。通过使用非参数方差分析Kruskal-Wallis检验和Spearman相关分析,分析土壤碳密度与各项因子相互关系,并利用随机森林法,检验不同因子对土壤碳密度的影响力,分析了罗霄山脉南段土壤有机碳密度的主要驱动力。 (1)罗霄山脉南段土壤有机碳密度平均值为17.94 kg/m2,土壤碳密度有明显的垂直分布格局,随土壤深度加深土壤有机碳密度降低。三条支脉的土壤碳密度表现为万洋山脉最高(20.20 kg/m2),诸广山脉次之(17.07 kg/m2),武功山脉最低(14.86 kg/m2)。 (2)在研究区域内,不同植被类型的土壤有机碳密度表现不同,其中以针阔混交林最高,为21.59 kg/m2,灌木林次之(20.12 kg/m2),阔叶林(18.10 kg/m2)、高山草甸(17.41 kg/m2)和针叶林(16.23 kg/m2)居中,竹林最低,仅有8.74 kg/m2;天然林有机碳密度显著高于半天然林和人工林,受轻度干扰的森林群落的土壤有机碳密度显著高于受中度和重度干扰的群落的土壤碳密度。 (3)在研究区域内,随着海拔的逐渐升高,土壤有机碳密度表现为逐渐上升的趋势,而且相关性达到显著水平;不同坡位、坡向和坡度等级之间与土壤各个层次之间的有机碳密度均不存在显著差异。 (4)土壤容重和土壤质地均与土壤有机碳密度显著负相关;表层土壤(0-25 cm)的自然含水量、毛管孔隙度和毛管持水重与土壤碳密度相关性不显著,而与表层以下的土壤的有机碳密度显著正相关。 (5)罗霄山脉南段土壤表现为酸性,土壤有机碳密度随着pH的升高而降低,但相关性不显著;碱解氮、全氮和全磷与土壤碳密度呈现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全钾、有效磷和速效钾与土壤有机碳密度的相关关系不显著。 (6)随机森林分析结果表明,碱解氮和全氮对土壤有机碳密度的相对重要性最高,重要值达到100%和89%;而坡向、坡度、植被类型和坡位的相对重要值最低,仅为10%、10%、8%和6%;土壤质地、容重、土壤毛管持水量、全磷、速效钾和毛管孔隙度的相对重要性居中,重要值分别为44%、43%、39%、38%、37%、31%;土壤自然含水量、海拔、有效磷、全钾、干扰程度和森林起源的相对重要性处于10%-30%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