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学术搜索
登录
注册
中文
EN
首页
|
磷酸盐对草鱼肌原纤维蛋白流变行为和结构特征的影响
磷酸盐对草鱼肌原纤维蛋白流变行为和结构特征的影响
引用
扫码查看
点击上方二维码区域,可以放大扫码查看
原文链接
NETL
中文摘要:
本文以草鱼肌原纤维蛋白(MP)为研究对象,运用稳态剪切、动态振荡、蠕变-恢复等流变学方法,结合幂律定律和多种数学模型,研究了MP溶液浓度区间的划分及流体类型的判断,剖析溶胶-凝胶(sol-gel)转变,以及预凝胶过程中温度诱导MP大分子的链柔性和网络结构的变化;并通过添加不同质量百分比的焦磷酸钠(SPP)和三聚磷酸钠(TPP)于MP基质中,阐明磷酸盐的类型和浓度对MP流变行为和结构特性的影响及规律,揭示作用机制,以期为新型复配磷酸盐的开发和鱼糜制品的品质提升提供理论依据。本文主要结论如下: 1.采用流变学方法研究 MP对浓度和温度的依赖性。稳态剪切测试显示,5℃时MP在稀溶液中(c≤0.25mg/mL)为典型的牛顿流体,而在半稀溶液(1mg/mL≤c<15mg/mL)及浓溶液区间(c≥15 mg/mL)呈现剪切变稀,表明MP在稳态剪切流场中逐渐解缠结,并取向,且浓度越大剪切稀化越明显。基于 Cross模型拟合得到零剪切粘度?0,?0随MP浓度呈非线性增加,具有螺旋结构的MP呈现棒状高分子各相同性的特征。动态频率扫描测试显示,MP溶液的储能模量G'与损耗模量G''随蛋白c和角频率ω的增大而增大。当c=15mg/mL时,G''>G',表现为稀溶液;当c=20和30 mg/mL时,G'与G''出现交缠,表现为缠结网络;当c=40 mg/mL时,始终 G'> G'',表现为弱凝胶。依据不同ω下损耗因子 tan?与 c的依赖关系,用Winter-Chambon标度定律确定体系的临界凝胶化转变浓度cgel为26 mg/mL。蠕变-恢复测试表明,蠕变段用Burgers模型拟合的弹性系数G1、G2和黏性系数?1、?2皆随温度增加而增大;恢复段的最大形变JMAX,稳态形变J?和K-V单元形变JKV均降低,而形变恢复值R增加,表明温度从5℃升至40℃,分子链柔性减弱,蛋白的凝胶网络结构形成,粘弹性增强,证实 MP分子在此温度区间会变性、聚集,发生预凝胶化。 2.运用流变学方法剖析了磷酸盐的类型和浓度对MP的流变行为的调控。稳态剪切测试后,通过幂律定律拟合σ~γ,发现随磷酸盐浓度的增加,稠度系数 K值降低、非牛顿指数n值增加,表明磷酸盐会降低体系稠度,使剪切稀化现象不太显著。基于 Cross模型拟合得到?0和松弛时间 K,发现?0、K随着磷酸盐浓度的增加而减小,表明磷酸盐的引入会使MP大分子的链刚性减弱,分子链间缠结点的密度减小。动态频率扫描显示,MP体系的G'与G''随ω的增大而增大,且随着磷酸盐浓度的增加,MP凝胶网络结构弱化,由弱凝胶状态转变为缠结状态。根据 Winter-Chambon标度定律确定MP临界凝胶化转变点的SPP添加量为0.7%,而TPP临界添加量为1.1%,表明SPP使MP解缠结的添加量略低于TPP,解缠结效果更好。蠕变-恢复测试表明,蠕变段用Burgers模型拟合的G1,?1,G2和?2随磷酸盐浓度的增加而降低,添加SPP后的减小程度均大于添加TPP的,表明SPP对MP的蠕变特性的影响较TPP更为明显。且MP的JMAX和J∞随磷酸盐浓度的增加而增大,而R值逐渐降低,说明磷酸盐的加入弱化了 MP的凝胶网络结构,凝胶粘弹性降低,源于磷酸盐对肌球蛋白的解离作用及蛋白分子链柔性的增加。 3.研究SPP和TPP的添加量对MP凝胶持水性、质构特性,介观形貌以及维持MP稳定的作用力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磷酸盐添加量的增加,MP溶解度升高,浊度下降,主要是由于TPP和SPP通过静电斥力使肌原纤维横向膨胀,提高离子强度以增加蛋白质的溶解,使蛋白质的分子链伸展,蛋白质与蛋白质之间的排斥力增加、聚集作用力减小即浊度降低。蛋白链伸展使得α-螺旋含量有所降低,β-转角含量升高,说明磷酸盐使得肌球蛋白尾部的α-螺旋链部分解开,α-螺旋向β-转角转化,蛋白空间结构更为伸展,这与维持二级结构稳定的相互作用力如表面疏水性、巯基以及活性巯基含量的增加有直接的关系。此外,MP凝胶的持水性随着磷酸盐浓度的增加而增强,添加SPP后的MP的持水性强于TPP,当SPP添加量达到0.6%而TPP添加量达到1.2%时,MP凝胶的硬度达到最大值,此时MP凝胶的微观结构也相对更为紧致,网络分布更均匀。磷酸盐可以改变蛋白质的结构特性,且SPP相对TPP而言,对MP结构的影响更为显著。
收起全部
展开查看外文信息
作者:
曾淑薇
展开 >
关键词:
肌原纤维蛋白
焦磷酸钠
三聚磷酸钠
流变行为
结构特征
草鱼
授予学位:
硕士
学科专业:
工程
导师:
黄琪琳
学位年度:
2015
学位授予单位:
华中农业大学
语种:
中文
中图分类号:
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