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精准扶贫中的常见问题与对策研究——以四川省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

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精准扶贫中的常见问题与对策研究——以四川省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

扫码查看
自2013年精准扶贫开展以来,我国在开展精准扶贫工作道路上成效不断的同时,也面临着部分阻碍亟待分析与解决,不仅体现在对不同贫困户的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等方面,也体现在对不同贫困区域方面。而在我国540个国家级贫困县中,195个贫困县内有国家、省、县等各级保护区277个,即超过30%的通过国家“631”指数法确定的贫困县县域范围内有我国近25%的自然保护区。由于我国自然保护区与地缘性贫困区域最大的本质在于自然保护区特征大多为自然资源富集、生态环境优越等区域,地缘性贫困则相反,多为交通闭塞、资源匮乏等区域,但两者周边社区均体现同一特征:深度且多维贫困。而随着生物多样性全球保护关注度的不断提高,我国自然保护区数量的持续上升,涉及的周边社区量不断增多,自然保护区在开展周边贫困社区的精准扶贫同时,不仅承担贫苦社区与贫困户的脱贫责任,更多是肩负生态保护与环境质量的社会责任。因此,在精准扶贫背景下我国自然保护区的精准扶贫事业应何去何从是一个值得全社会深省的问题。 本文首先通过对精准扶贫研究层面入手,通过剖析精准扶贫研究现状,总结与评述了精准扶贫背景下自然保护区精准扶贫的涵义;以四川省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实证研究区域,通过PRA(乡村参与快速评估法)掌握了卧龙自然保护区管理体制、资源禀赋、旅游业等基本信息与区内卧龙镇、耿达乡等贫困社区精准扶贫现状(主要包括精准识别、贫困户帮扶措施、脱贫户标准等方面情况);在此基础上通过SSI(半结构访谈法),了解与分析了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精准扶贫背景下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精准识别误差率高、帮扶项目单一且周期短、脱贫方式同质化高、驻村帮扶受驻村人员个体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限制等问题;最后结合卧龙区内具备的条件,提出了针对性的对策与建议,并针对生态旅游扶贫构建出“卧龙自然保护区旅游精准扶贫”模式。

陈杰

展开 >

自然保护区 精准扶贫 资本管理 旅游资源

硕士

农业推广

邓维杰;黄治

2017

四川农业大学

中文

F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