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群组建作为品种选育的核心环节对于品种主选性状、世代间隔、选育年限等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屯昌猪作为海南地区优质品种,在肉质、耐高温、耐粗饲、无热应激等特性方面优势明显,选择巴克夏公×屯昌猪母形成巴屯猪,巴屯猪再横交固定为巴屯黑猪(龙健黑猪)既满足海南民俗对于黑猪肉的饮食习惯也充分遗传了巴克夏猪、屯昌猪的优良肉质风味。本课题将从巴屯黑猪育种基础群组建的所有环节开展巴屯黑猪基础群组建的研究,同时开展屯昌猪与长白猪、大白猪等四个杂交组合的试验研究。 本研究主要内容包括:⑴11个血统巴克夏与配72窝屯昌猪后共产仔753头仔数,依据阶段选择留种法和育种方案在产房25日龄初选毛色4白、全黑色,乳头7对,无畸形猪只141公、424母,共计565头。120日龄淘汰平均日增重低于群体平均数1.5个标准差、患病、体型差猪只选留了66公、385母,共计451头。180日龄综合指数选择及外形评定分数选择了33公、305母,共计338只。⑵巴屯亲本平均窝总产仔数11.21±1.93头,初生个体重0.71±0.14kg,断奶仔猪数10.05±2.48头,平均乳头数13.44±1.93个。⑶避开全同胞半同胞,11血统巴屯公猪随机交配262头巴屯母猪,每个血统公猪适配25窝左右。产房25日龄初选毛色全黑色,乳头7对及以上,无畸形猪只417公、898母,共计1315头。120日龄淘汰平均日增重低于群体平均数1.5个标准差、患病、体型差猪只选留了126公、425母,共计551头。180日龄综合指数选择及外形评定分数选择了22公、139母,共计161头。⑷巴屯0世代平均窝总产仔数10.21±1.58头,初生个体重1.09±0.21kg,断奶仔猪数9.45±1.76头,平均乳头数14.23±0.21个。⑸用巴屯亲本与杜洛克进行毛色测交试验,统计杜洛克与巴屯猪杂交产生的452窝4723头杜巴屯三元猪的毛色,一般有全黑色、红棕色、棕黑花斑、黑色带白点四种类型,推测巴屯母猪毛色基因型有两种可能全黑色:aaiiED1EpHehe,―乌云盖雪‖类:aaIpiED1EpHehe;选择全黑色及少量四白、五白巴屯亲本横交。经过横交后0世代250窝猪群毛色分为黑白花斑、四白、五白、全黑色四种类型,用杜洛克与不同毛色类型0世代巴屯猪进行毛色测交试验,统计16窝测交后代毛色类型分为全黑色和红棕色两种。初步的毛色分离比全黑色:红棕色为7:3且后代毛色与0世代母猪毛色无明显现象关联。⑹选择153头巴屯亲本猪只进行Hal基因的PCR-RFLP检测, Hal基因经过酶切后全部为HalN/HalN型,表明巴屯亲本猪只群体大部分不含隐性氟烷基因。⑺屯昌公猪9-10月龄体重64.32±5.56kg,体长90.02±5.21cm,体高46.82±2.78cm,胸围92.23±6.32cm,尾长20.66±2.13cm。屯昌母猪9-10月龄体重67.34±7.43kg,体长92.28±4.24cm,体高45.56±2.53cm,胸围99.60±7.85cm,尾长21.42±2.78cm。⑻杜巴屯三元猪试验期平均日增重633.82±52.44g,料肉比2.94;巴屯0世代试验期平均日增重620.16±80.62g,料肉比3.10;长屯猪试验期平均日增重575.53±44.82g,料肉比3.62,;大屯猪试验期平均日增重558.46±38.28g,料肉比3.81。综合比较,杜巴屯三元猪日增重最高、料肉比最低,符合预期;巴屯0世代相比大屯、长屯二元组合日增重较高、料肉比较低,杂种优势明显。⑼杜巴屯三元猪屠宰率73.0±6.6%,与巴屯0世代、大屯无显著差异,与长屯65.8±7.5%有显著差异;平均背膘厚巴屯0世代41.3±12.1mm与长屯、大屯、杜巴屯差异显著;胴体瘦肉率巴屯0世代43.2±3.4%与长屯、大屯、杜巴屯差异显著。⑽杜巴屯三元猪肉色评分3.5±0.6与大屯猪2.8±0.8差异显著,大理石纹评分杜巴屯4.4±1.0与大屯、长屯差异显著,系水率杜巴屯三元猪93.1±0.7%与其余三个组合均差异显著;肌内脂肪杜巴屯、巴屯0世代相比于长屯、大屯组合差异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