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重度烧伤休克期N端脑钠肽前体变化特点及临床意义

重度烧伤休克期N端脑钠肽前体变化特点及临床意义

扫码查看
目的: 通过实验分析重度烧伤患者在休克期内N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变化的特点,以及治疗过程中液体入量与NT-proBNP的关系,探讨其血清含量的改变对于重度烧伤休克期的临床价值。 方法: 采用前瞻性观察研究 1.研究对象及分组: (1)研究对象:选取南开大学附属医院烧伤科自2014年至2016收治的90例烧伤患者(入院时烧伤时间<4h),伤前无心脏病史、肾功能不全、其他严重器质性病变及肥胖等,患者年龄18-60岁。 (2)实验组:将纳入研究标准的患者按烧伤面积分为3组(每组各30例):轻中度烧伤组(A组),烧伤总面积<30%或Ⅲ度烧伤面积<10%,年龄(36±18)岁;重度烧伤组(B组),烧伤总面积30%-50%或Ⅲ度烧伤面积10%-20%,年龄(37±16)岁;特重烧伤组(C组),烧伤总面积>51%或Ⅲ度烧伤面积>21%,年龄(35±17)岁。 (3)对照组:另外选取30例无心脏病史、肾功能不全、严重器质性病变及肥胖等的烧伤整形患者作为对照组,年龄(38±18)岁。 (4)A、B、C三组与对照组比较,年龄分布及性别比例均无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5)实验组烧伤患者入院后按程序进行早期处理、同时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及进行常规血生化指标的检测,及时了解患者的病情变化。 2.样本采集、检测指标及方法 (1)样本采集:抽取三个实验组患者入院时(伤后<4h)及伤后8h、16h、24h、48h、72h静脉血,同时留取对照组患者术前静脉血进行检测。 (2)检测指标:①分别测定A、B、C三组及对照组患者入院时NT-proBNP、cTnI、CK-MB及LDH的血清浓度。②分别测定A、B、C三组患者伤后8h、16h、24h、48h、72h血清NT-proBNP的浓度变化。③测定重度烧伤患者(B、C组)伤后8h、16h、24h、48h、72h血清NT-proBNP、cTnI水平,并分析其变化特点。④记录重度烧伤患者(B、C组)伤后8h、16h、24h、48h、72h整体液体入量水平,并对液体入量与NT-proBNP水平作相关分析。 (3)检测仪器及方法: NT-proBNP和cTnI采用:酶联免疫荧光法,实验仪器是梅里埃全自动荧光免疫分析仪。CK-MB采用免疫抑制法,LDH采用乳酸底物法,实验仪器为AU68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 3.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20.0统计分析软件,对本研究中需要进行统计分析的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计算平均数、标准差等指标;各变量之间的分析采用:平均数±标准差;不同烧伤组组间检测指标的对比分析采用:t检验;重度烧伤患者NT-proBNP含量与液体入量进行相关分析;P<0.05为两组差别有显著意义。 结果: 1.A、B、C三组(入院时),CK-MB、LDH分别与对照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A、B、C三组(入院时),cTnI、NT-proBNP分别与对照组比较,发现A、B两组的血清水平相比对照组差异并不明显(P>0.05),而与C组比较发现,其血二者清浓度升高明显(P<0.05)。 2.各烧伤组72小时内(休克期)各时间点血清NT-proBNP水平比较,发现随着受伤时间的推移,A组NT-proBNP浓度变化并不明显(P>0.05);B组血清NT-proBNP含量在伤后8h至24h间略有升幅但并不明显(P>0.05),而从伤后48h至72h呈显著上升趋势(P<0.05);C组NT-proBNP水平,随着伤后时间的推移,血清含量持续显著升高(P<0.05)。 3.60例重度烧伤患者(B、C组)于伤后72h内血清NT-proBNP浓度持续增高;cTnI值于伤后8h至24h持续升高,并于24h达到高峰,与同时间段的NT-proBNP升幅趋势一致,但于48h下降,此时与NT-proBNP走势呈现“分离”现象。4.60例重度烧伤患者(B、C组)伤后72h内,血清NT-proBNP浓度与同时间段液体入量呈直线正相关。 结论: 1.NT-proBNP能敏感的反映重度烧伤后心功能的变化,并提示重度烧伤患者早期存在的心功能不全。2.重度烧伤患者NT-proBNP值与烧伤面积及严重程度关系密切。3.重度烧伤患者早期液体入量与NT-proBNP血清值呈直线正相关,可用于指导烧伤休克期的液体复苏。

储丹

展开 >

重度烧伤 休克期 N端脑钠肽前体 临床价值

硕士

临床医学

魏殿军

2018

天津医科大学

中文

R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