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焦虑是影响外语学习的重要情感因素之一,指学习者运用或表达目标语时产生的恐惧或不安心理。学术界一般认为,外语焦虑的研究肇始于20世纪70年代初。国内的外语焦虑研究起步较晚,发轫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目前已经进入快速发展期,在质和量的方面取得了明显进步,尤其在2007年至2016年期间。国内外语焦虑研究的特征主要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第一、论文数量呈动态增长趋势;第二、研究对象较单一,在校本科生占绝对比例;第三、外语焦虑研究主要涉及本体研究、相关性研究、综合研究、影响因素研究、应用研究和实验教学研究等内容;第四、研究方法以实证研究为主,论述性研究为辅。国外研究通过借鉴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与相关理论,进一步丰富外语焦虑的研究。本研究主要对国外外语焦虑研究的总体趋势、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性质、研究者的学科背景等五个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回顾,希冀推动国内该领域更加深入全面的研究。从已搜集到的外语焦虑研究文献来看,国外外语焦虑研究体系已初步构建,具有“方法多样性、视角多元性、观点创新性、内容丰富性”等特点。在回顾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国外外语焦虑的研究进行了对比。基于现有的研究,结合教育心理学与二语习得的相关理论,本研究着重探讨外语焦虑与性别、专业、语言水平的相关性。 本研究首先回顾了国内外外语焦虑的研究文献,且对国内外该领域研究进行了对比。接下来,研究对象选择国内三所不同类型高校本科生与硕士生共631名,并将问卷调查与结构化访谈作为研究工具,对“外语焦虑量表”与“外语焦虑影响因素量表”进行信度和效度的检验。基于对我国高校学生的外语焦虑调查研究,进而探讨了外语焦虑与性别、专业、语言水平之间的关系;外语焦虑影响因素在性别、专业、语言水平上的差异;本科生与硕士生之间的外语焦虑及其影响因素差异。 研究结果表明:第一,高校学生的外语焦虑均值为3.00,属于中等焦虑程度,说明他们存在中等程度的外语焦虑。不同类型焦虑高低排序依次为语言技能焦虑、考试焦虑、负评价焦虑。其中,语言技能焦虑高低排序依次为听力焦虑、口语焦虑、阅读焦虑、写作焦虑;第二,在外语焦虑与性别、专业、语言水平的相关性方面,我们发现:男女生的总体外语焦虑程度及其三个维度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且男生均高于女生;不同专业的外语焦虑程度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非英专高于英专;不同语言水平之间的外语焦虑也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外语焦虑与语言水平的相关性方面,研究显示它们之间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即语言水平越高,外语焦虑程度越低;第三,影响高校学生外语焦虑的因素主要涉及学习者因素、教师因素、同伴因素和其它因素。研究发现,外语焦虑受学习者因素的影响最大,受教师因素、其它因素的影响次之,同伴因素的影响最小;第四,外语焦虑影响因素在不同性别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在学习者因素、教师因素、同伴因素方面,男生高于女生,而在其它因素方面,正好相反,女生高于男生;在不同语言水平之间也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是不同专业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最后,本科生与硕士生均存在中等程度的焦虑,硕士生略高于本科生,但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性差异;在外语焦虑影响因素方面,本科生与硕士生之间只有教师因素、同伴因素的差异达到了显著性水平,而他们之间的学习者因素、其它因素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本研究在外语学习和教师的外语教学过程中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和借鉴意义。首先,学习者通过对外语焦虑相关理论的认识,了解自己存在的外语焦虑现状,树立一个切合实际、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外语学习目标;其次,高校英语教师的教学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性别、专业、语言水平、思维特点、学习风格等个体差异,在教学过程中端正职业态度,创造轻松、愉快的课堂环境;同时,高校应该合理地设置英语课程,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与文化认同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外语焦虑,促进二语习得,进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在理论价值上,本文建构了信度和效度均较理想的“外语焦虑量表”与“外语焦虑影响因素量表”;其次,本研究结合教育心理学与二语习得的相关理论,借鉴FLCAS外语焦虑分类框架,根据我国高校生的实际情况改编形成“外语焦虑量表”,使得本研究更符合我国学生的外语焦虑情况。 在实践价值上,本文通过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并采用数理统计的手段对数据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对了解学生外语焦虑情况的现状具有重要意义,为外语学习与外语教学提供了重要、真实、富有借鉴意义的现实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