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悲怆”风格的内涵研究

“悲怆”风格的内涵研究

扫码查看
“悲怆”是一个古汉语色彩非常浓厚的词,在现代的许多研究中常常作为一种审美风格使用,而对其本身进行地比较深入系统的研究相对很少。本文试图在前人对“悲怆”所做的碎片阐释基础上分析“悲怆”风格在文学艺术领域中的具体表现形态,探究和概括悲怆的审美本质和内涵。本文共分为三章,第一章从中西字义上追溯“悲怆”的含义,挖掘其本身字源上的深远含义。第二章从诸多文学艺术领域分析了“悲怆”的具体表现形态,分析了“悲怆”风格在古典诗词领域、音乐、绘画、摄影和影视艺术中的具体呈现方式。第三章对比区分了“悲怆”与“悲剧性”、“崇高”以及“悲慨”的异同,并概括总结“悲怆”的内涵并阐述其审美价值。 本文认为关于“悲怆”至少有三点值得探究,首先“悲怆”可以指一种情感体验,即人在遭受外界带来的强力的摧毁性伤害时产生的大幅度情感激荡,是某种由外在指向内心的痛苦;其次“悲怆”可以作为一种艺术风格,指个体生命因内心理想与外界现实之间的错置而造成的个体与外界对立并指向内心意志的一种无法纾解的绝望状态,强度上表现为痛感的力度,长度上表现为这种状态的持续性。最后,“悲怆”风格审美的最终结果导向的是救赎,而非其他。审美主体在经过激烈的情感激荡后达到绝望巅峰时,如果不积极寻求救赎便会导向死亡,终止审美。而在寻求救赎的过程中,如果是借助理性把握无限性从而获得理性的胜利,这种情况导向的亦非“悲怆”而是崇高。只有个体以主体意识概观和深思人的有限性与局限性并以被动接受为抉择甚至是自主选择这种无可选择的选择而达到超脱,获得个体与外界的和解才是“悲怆”。这种和解不同于中国古人“万物合一”的自然状态,而始终保留个体独立的生命意识。

李晶晶

展开 >

文艺学 审美风格 悲剧性 情感体验

硕士

文艺学

刘旭光

2019

上海师范大学

中文

I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