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重楼(Paris polyphyllavar.yunnansensis (Franch.)Hand.-Mazz.)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规定的中药材重楼的基源植物之一,主要分布于我国云南、贵州、四川等地。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凉肝定惊之功效,市场需求量大。其形态生理休眠的特性使种子要经过两冬一夏才能出土成苗,发芽缓慢,生长周期长。且野生资源日益枯竭,现有药源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因此有必要了解滇重楼种子发芽过程中生理生化特征变化,为打破其种子休眠和促进种子萌发提供理论依据。 本论文以滇重楼种子为研究对象,通过观察种子解剖结构、种胚分化发育规律、内源激素含量和营养物质含量以及酶活性的动态变化,探讨滇重楼种子在发芽过程中内源激素、营养物质和相关酶活性的变化规律。主要研究结论如下: 1.根据种子解剖结构观察,将种子发芽过程划分为7个阶段,刚采摘种子的种胚是一个椭圆形的原始胚,尚未完成形态后熟,长度约为胚乳的9.58%。种子在层积42天后,种胚开始膨胀,胚率迅速增加,表明种子由休眠状态转变为破除休眠状态。层积处理的前15天,种子吸水比较明显,但种皮未产生明显裂纹,说明种皮并不影响滇重楼种子吸水。 2.种子萌发过程中,脱落酸(ABA)含量由54.34 ng/g.FW降至32.16 ng/g.FW,赤霉素(GA)、玉米素核苷(ZR)显著升高,吲哚乙酸(IAA)含量波动较大,但整体呈逐渐升高趋势,随层积时间延长,未萌发种子中ABA含量持续降低,GA含量与GA/ABA值持续升高,仍显著低于已萌动种子中激素含量(p<0.05)。说明种子萌发过程中仅ABA含量降低不足以解除滇重楼种子休眠,同期GA含量升高和GA/ABA值达到某一阈值时能有效的解除滇重楼种子的休眠和促进胚的发育。相关性分析结果,内源激素含量及比值与种胚生长呈显著相关(p<0.05),其中,GA/ABA值对种胚生长的影响最大。 3.种子层积处理后,β-淀粉酶最先被激活,分解淀粉为种子呼吸提供可溶性糖,随层积时间延长,α-淀粉酶活性提高,可溶性糖含量增多。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在种子萌发的过程中活性不断提高,在种子萌发之后活性降低,说明种子萌发过程中SOD和CAT对活性氧以及H2O2的清除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为种子萌发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4.层积初期,可溶性糖含量降低了约67%,淀粉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分别升高了约9%和 48%,说明种子在层积初期主要是完成后熟。同期处理未萌动种子内淀粉含量显著高于萌动种子,而可溶性糖含量差异不显著,说明作为呼吸底物的可溶性糖未能被及时利用,种子呼吸作用弱是导致种子不能萌发的一个原因。 5. POD与CAT呈显著正相关(P<0.01,r=0.6343),说明两种酶在清除自由基时起到了协同作用。淀粉含量与胚率成极显著负相关(P<0.01,r=-0.8447),说明滇重楼种子在萌发的过程中主要是分解淀粉为种子的萌发提供物质供应。POD与GA、SOD与IAA、β-淀粉酶与 GA、IAA、ZR 都呈现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淀粉含量与四种激素含量呈极显著相关关系,说明激素作为信号分子在调节酶活性和营养物质分解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