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映秀”、“水磨”和“萝卜寨”是本篇论文选择的三个考察地点,运用民族志的研究方法,着重考察地震后十年来当地政府、本地人群对汶川的叙事建构。研究发现,地震是汶川叙事的总体框架,通过仪式、空间等媒介,强调爱国、感恩、自强、重生等浓重的情感。同时,“汶川叙事”根据其地域之上不同区域的人文、历史特点,还呈现出不同的叙事主题。作为震中的映秀镇,在映秀叙事中,灾难并不意味着纯粹的失去,它还是一种考验与凝结剂,正因如此,在地震叙事的基础上,政府建构了感恩、爱国等其他正向叙事。在以自然资源和羌族文化资源为主的萝卜寨与水磨古镇两地,地震叙事逐渐弱化,取而代之的是休闲旅游叙事与文化叙事。羌族文化是萝卜寨震后重建的重要文化依托,它具体通过老寨遗址、服饰、语言展现,依托于这一民族文化叙事,萝卜寨发展水果种植,文化旅游与农业体验旅游塑造了震后萝卜寨的全新发展模式。对于水磨古镇,通过对羌族文化的借用以及对本身自然资源的开发,它被定位为康养休闲之地,与地震、沉重再无关系。因此,汶川叙事并非只有单一的叙事表达,而是糅合地震、文化、自然、爱国、感恩等多重叙事主题。综上,“汶川叙事”是通过“5.12”纪念仪式、各类纪念和旅游活动、空间塑造等形式进行的多元叙事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