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界,植食性小型哺乳动物以家族群方式觅食的现象非常普遍。家族群成员个体的觅食行为不仅与成员个体间的相互作用有关,而且与环境中存在的各种信息及风险紧密相连。在不同的觅食环境中,家族群成员个体的觅食行为是否因群内成员个体、非亲缘家族群成员个体的粪便和尿液以及捕食风险因子通过作用于个体觅食活动中的警觉行为而影响摄入率?在新鲜马唐叶片构建的均质密集食物斑块上,通过测定东方田鼠家族群成员个体在食物斑块上的觅食行为序列过程及行为参数,检验家族群成员个体间的相互作用、非亲缘家族群成员个体的粪便和尿液以及捕食风险对群内个体的觅食行为及摄入率的影响,以期揭示植食性小型哺乳动物东方田鼠以家族群进行觅食活动的进化行为学适应性意义。 结果发现①东方田鼠家族群能显著地减小群内个体的觅食决定时间和显著地降低群内个体的摄入率。分析觅食行为参数觅食中断时间发现,相较于对照组单只个体的觅食活动,处理组家族群成员个体间的相互干扰能引起群内个体觅食中断时间的增加,增大了收获每口食物的时间,进而导致其摄入率降低。检测处理组家族群成员个体各警觉行为动作参数发现,成员个体间相互干扰能显著地增大群内个体的一般扫视、盯视及嗅闻动作时间比例,尽管同时使直立扫视和静听动作时间比例显著地减少,但这些行为动作参数的变异并未引起成员个体觅食中断时间作出相应地减小的反应。结果充分说明,东方田鼠家族群成员个体间的相互干扰能使个体觅食行为参数发生变异,导致觅食中断时间增加,致使其摄入率降低。 ②非亲缘家族群成员个体的粪便和尿液气味能显著地延滞家族群成员个体的觅食决定时间,降低其摄入率。分析成员个体觅食活动中的警觉行为参数动态变化发现,非亲缘家族群成员个体的粪便和尿液气味能显著地增加成员个体的一般扫视和嗅闻动作时间比例,尽管显著地减小了成员个体的直立扫视、盯视及静听动作时间比例,但未能使得个体的觅食中断时间相应地减少,引致摄入率的降低。结果充分说明,在存有非亲缘家族群成员个体的粪便和尿液气味的单一均质密集的食物斑块,东方田鼠通过增大嗅闻动作时间比例,延长觅食时间,降低摄入率等觅食行为策略上的变化,适应觅食环境,以使其适合度最大化。 ③捕食风险条件下,相较于单只个体的觅食行为,家族群成员个体以边扫视边采食和处理食物的觅食行为方式应对捕食风险,其成员个体的一般扫视动作时间比例显著地增大,盯视及嗅闻动作时间比例却极显著地降低,而直立扫视和静听动作时间比例则没有明显的变化,使得个体的觅食中断时间显著地缩短,摄入率明显增大。结果充分说明,捕食风险条件下,家族群成员个体通过改变觅食活动中各警觉行为动作时间比例,缩短觅食中断时间,进而提高摄入率的觅食行为策略上的适应性变化,以使其适合度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