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曲民歌历史久远,内涵丰富,与河曲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最直接地承载着河曲人的情感和文化生活。本文运用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从田野调查起步,结合文献资料和口头资料,对河曲民歌的语音特点进行研究。 全文由引言、正文和结语三部分组成。全文分为四章:第一章是引言。首先明确课题研究的现状和意义,分别从语言与文学的关系、歌曲与语言的关系、民歌与方言的关系这三方面,通过对具体著作和文章进行论述。其次论述河曲方言及其特点,河曲民歌及其特点,在些基础上阐述河曲民歌与河曲方言的关系。指出从语言学角度研究民歌,是民歌研究的科学的方法,以建立自己的理论体系,为行文提供理论基础。并且指出了对保护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 第二章是本文的重点,主要论述河曲民歌的节奏。从音顿律、长短律、声韵律、快慢律这四个方面进行研究。音顿律以双音节音步为基础,也有三音节和四音节,指出河曲民歌相对自由的句子形式及这些形式如何停顿。河曲民歌的声韵律是从双声、叠韵、叠音、平仄及词的重叠及押韵特点、押韵形式等各方面进行论述,意欲突出河曲民歌借助河曲方言表现其节奏的形式和方法。长短律和快慢律都通过曲谱明确地呈现出来。 第三章是衬字的运用,分别列举了衬字位于句首、句中和句尾的情况,总结出了河曲民歌衬字的特点并分析其在河曲民歌中的作用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