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狭窄的种质资源已经成为限制我国玉米育种持续性发展的主要障碍,我国生产上主要自交系都能追溯到几个地方品种、美国综合种以及少量的热带种质中去.在黄淮海平原,玉米主要栽培品种郑单958推广近10年来仍没有能够真正取代它的品种.本研究采用NCII设计,利用郑单958的两个亲本郑58和昌7-2,以及该地区基础种质代表系掖478和黄早4作为测验种,测试20个引自热带、亚热带地区群体.采用裂区设计在襄阳市2个试验点和武汉市1个试验点鉴定,研究这些外来群体与黄淮海地区基础种质之间的杂种优势模式,为改良黄淮海地区基础种质奠定基础,以及这些群体能否用来改良郑单958以及怎样改良.主要研究结论如下: 1、能够用来改良郑单958的群体有D19、D16、D6、D5、D1、D21以及D4.其中群体D19、D16、D6是用来改良郑58的最佳供体材料,群体D1,D4也有用来改良郑58的潜力;群体D5是用来改良昌7-2的最佳供体材料,同时群体D21也有用来改良昌7-2的潜力.这些群体最终通过优良自交系郑58和昌7-2扩充黄淮海地区的杂种优势模式. 2、群体D19、D16、D5、D20、D1、D21以及D9能利用掖478或者黄早4作为受体来改良黄淮海地区基础种质. 3、拉丁美洲低海拔热带地方种质群体Tuxpeno、Tuson、Criollo及Argentino可用来扩充我国黄淮海地区地方种质基础;加勒比海和墨西哥湾低海拔地区存在改良我国种质的有用群体. 4、与产量有显著或者极显著相关的穗部或者籽粒性状有行粒数、穗粗、轴粗、出籽率以及收获期含水量;通径分析显示这5个性状对产量综合效应排名为:行粒数>出籽率>收获期含水量>轴粗>穗粗,其中收获期含水量为负效应,其余都为正效应.育种中,应该选择出籽率较大和行粒数较多的品种,但是需稍微控制轴粗;以及选择穗粗与收获期含水量比例适中的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