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粮食进口对中国粮食安全的影响及保障效率研究

粮食进口对中国粮食安全的影响及保障效率研究

扫码查看
粮食安全作为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问题,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同时粮食安全问题又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限于世界各地资源禀赋、科技发展水平等不平衡,多数国家难以仅仅依靠自身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化的发展,国际粮食贸易也迅速发展,国际粮食贸易在一定程度上平衡了世界粮食的供需,对世界粮食安全的保障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近年来,尽管中国粮食产量实现了史无前例的“十二连增”,但是中国粮食安全依然面临着严峻的形势,粮食“适度进口”,充分利用国际粮食市场和国际粮食资源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也顺利成章的成为了国家粮食安全保障的重要手段。但是,随着中国粮食市场的开放,粮食进口规模不断增大,中国已经由粮食净出口国转变为粮食净进口国,粮食的净进口也成为了当前中国粮食贸易的“新常态”。粮食的大量进口在满足国内粮食供需缺口,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同时,也出现了粮食进口规模激增、进口品种结构不合理、进口依存度过高、户部街来源过于集中、国际话语权薄弱等问题,使得中国粮食进口潜在风险越来越大,对中国的粮食安全构成了潜在的威胁。日益严峻的国际粮食形势也使得粮食进口与中国粮食安全问题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粮食进口视角下对中国粮食安全保障问题的研究也更加具有学术研究价值。 本研究基于“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为核心内容的国家粮食安全新战略,从“适度进口”这一国家粮食安全保障的重要手段出发,来研究粮食进口对中国粮食安全的保障问题,突破了原有从粮食安全视角来研究中国粮食贸易的思路,使研究的问题更加具体,更加具有实际意义。本研究主要归纳总结了中国粮食进口及粮食安全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利用层次分析法评价了中国粮食安全状况;描述性分析粮食进口对粮食安全的影响方向;利用Eviews8.0检验了粮食进口与粮食安全的相关性,利用协整分析的方法实证检验了粮食进口对中国粮食安全的长期和短期影响;基于SEM方法构建粮食进口对中国粮食安全影响路径分析模型,实证检验粮食进口对中国粮食安全的影响路径;分别利用超效率DEA方法和Malmquist指数法测度了粮食进口对中国粮食安全的静态和动态保障效率,并通过构建T统计量检验了各指标的显著性。 本研究具体的研究内容如下:第一部分,本章主要介绍了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及意义,并梳理了国内外粮食进口及粮食安全问题的理论和学术研究发展动态,分析粮食进口及粮食安全问题研究的最新进展,并针对相关研究进行述评,以发现当前对于粮食进口及粮食安全问题研究的薄弱环节,进而确定本研究的研究切入点。第二部分,本章主要界定了粮食、粮食安全及粮食安全保障的概念及粮食安全的衡量维度,并阐述了本研究的相关理论基础,阐明了本研究的研究范畴与研究基础。第三部分,本章结合近十年来的粮食进口相关统计数据从粮食进口规模、粮食进口结构、进口依存度、进口市场来源、粮食贸易国际地位等方面分析了中国粮食进口的现状,归纳总结了当前中国粮食进口面临的主要问题。第四部分,本章主要从粮食生产安全、粮食流通安全、粮食消费安全、粮食可持续安全等四个方面分析了中国粮食安全现状,基于层次分析法对1992-2016年期间中国粮食安全状况进行评价分析,进而归纳总结了当前中国粮食安全存在的问题。第五部分,本章分别以供求机制、价格机制、食品安全内涵和资源替代为理论基础,从粮食生产安全、粮食流通安全、粮食消费安全、粮食可持续安全等四个方面利用描述性统计分析的方法探讨了粮食进口对中国粮食安全的影响方向;利用Eviews8.0软件分别实证检验了粮食进口规模、粮食进口结构、粮食进口价格、粮食进口依存度以及粮食进口集中度与中国粮食安全的相关性显著情况,并利用Johansen协整分析实证检验了粮食进口对中国粮食安全的长期影响,构建UECM模型实证检验了粮食进口对中国粮食安全的短期影响;进而基于SEM方法构建粮食进口对中国粮食安全保障影响路径分析模型,实证检验了粮食进口对中国粮食安全的影响路径。第六部分,本章分别利用超效率DEA方法和Malmquist指数法测度了1992-2016年期间粮食进口对中国粮食安全保障的静态和动态效率,分析了1992-2016年粮食进口对中国粮食安全保障效率的静态和动态变化趋势,并通过构造T统计量的方法,实证检验了粮食进口对中国粮食安全保障效率指标的显著性;第七部分,本章主要从粮食进口政策、进口规模、进口结构、进口价格、进口来源等几个方面提出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中国粮食进口优化策略;第八部分,本章总结了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并对未来相关研究的延伸提出展望。

王瑞峰

展开 >

粮食进口 粮食安全 保障效率 超效率DEA Malmquist指数法

博士

农林经济管理;农业经济管理

李爽

2019

东北农业大学

中文

F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