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快速城镇化与城乡二元的双重影响下,我国的乡村地区因内生动力的缺乏导致失去竞争力,显现出青年劳动力外流、村落空心化、传统产业衰败、人居环境不佳、乡土文化瓦解、基层治理乏力等多重困境,不断走向衰败没落[1]。长期以来,我国传统的乡村建设以地方政府主导的“上级式”和外部资本主导的“外源式”为主,这种通过政府公共财政投入和外部“资本下乡”为主要特征的乡建模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乡村地区的人居环境和经济状况,但由于其忽视以地域内部要素为发展基础,同时未能实现村民参与乡村建设和治理的主体身份,缺乏其内生能力的培育,使“输血”式补贴难以为继,发展的利益难以被当地吸收,处于弱势的乡村社会无法抵挡生态脆弱化和文化同质化的洪流,并且极易引发乡村异化现象。在此背景下,“内生式”发展作为致力于解决乡村发展问题的一种新观念应运而生,其内涵是以区域内的资源、技术、产业和文化为基础,以区域内企业创新为动力,以提高本地居民生活质量为目标,最大化区域的经济效益,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模式。从“内生式”发展的角度着手研究,无疑为解决现下乡村因内生动力不足所引发的各类问题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研究视角。 2017年,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指出我国当下的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正处于大演化、大变革的关键期[2],面对日益尖锐复杂的“三农”问题和具有挑战性的乡村振兴目标,亟待寻求新的乡村建设途径来实现。台湾地区近年来推动的“农村再生计划”一直被视为以内生动力营造为主要手段实现乡村社区发展的模式,其建设方式和发展目标符合“内生式”的既有概念。作者正是希望透过对台湾地区“内生式”乡村建设实践的研究,为大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借鉴与启示。 行动者网络理论是研究乡村“内生式”发展的理论基础和主流方法[58],其凭借将异质行动者纳入网络中进行多元观察的特点,有利于研究乡村建设这个错综复杂的过程,便于对“内生式”乡建的动力因素和营造机制进行剖析和解读。因此,本文从“内生式”发展的视角入手,以乡村建设作为研究对象,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作为研究工具展开论述,论文共分为六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绪论,简要概述本文研究的缘由及背景、研究目的及意义、相关概念和理论、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以及研究框架设计; 第二部分为理论研究,以研究视角、对象和理论工具为出发点,分别对“内生式”发展的起源与发展开展文献综述,对大陆与台湾地区的乡村建设历史演进过程和研究现状加以梳理,对行动者网络理论的具体研究方法以及在乡村建设领域的应用进行阐述; 第三部分为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的“内生式”乡村建设研究构建,运用行动者网络理论对“内生式”乡建的内生动力因素和营造机制进行分析,构建起“内生式”乡建的研究方法; 第四部分是案例研究部分,选取“内生式”乡村建设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台湾新竹县南埔社区,旨在运用前一部分提出的研究框架和研究方法对筛选出的案例展开解析,利用行动者网络理论对案例的“内生式”属性予以判断,提出地方参与机制的构建、地方集体意识的凝聚和地方共享资源的重塑是“内生式”乡村建设中内生动力培育所需具备的关键因素,并从产业经济、人才资源、生态环境、社会文化、组织治理五个维度总结出“内生式”乡建中具体的内生动力营造机制; 第五部分为“内生式”乡村建设在台湾乡村发展中的成功经验对大陆乡村振兴的启示,通过对台湾“内生式”乡村建设的特点和经验进行总结,具体分析了大陆传统的乡村建设模式所遭遇的困境和两岸在乡建领域的异同比较,结合大陆正在进行中的乡村振兴具体实践,提炼出多方面具体启示; 第六部分是总结与归纳,总结了本文的主要的研究成果和建议,并提出未来研究的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