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20世纪50年代契诃夫在中国的译介研究

20世纪50年代契诃夫在中国的译介研究

扫码查看
安东·巴甫洛维奇·契诃夫(АнтонПавловичЧехов,1860-1904)是俄国19世纪杰出的短篇小说家和剧作家。作为世界级文豪,契诃夫及其作品已经超越了时间与空间,成为人类文化宝库中一笔永久的珍贵财富,至今仍在供人们阅读、欣赏和研究,世界各国都有研究契诃夫的专家学者。 在我国,对契诃夫的译介早在20世纪初就开始了。通过译介,契诃夫小说和戏剧作品的生命力得以在中国文化语境中扩展衍生,在中国读者和作家中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契诃夫至今仍是中国最有影响的俄国作家之一。在译介过程中积淀下来的“契诃夫经验”(一、对其戏剧的译介、研究与话剧舞台上的呈现,二、高等院校的外国文学教学)堪称外国经典作家及其作品在中国文化语境下传播与接受的典范,具有很高的研究和借鉴价值。 我国对契诃夫的译介和研究,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特点。从明末清初的“黑衣教士施施东来”到五四时期“俄罗斯文化热”中的契诃夫译介热,再到建国前契诃夫译介的进一步深入,从20世纪50年代契诃夫文学的译介高潮到60至70年代中苏关系进入冰封期后契诃夫译介转入低潮,再到80年代至今对契诃夫的全面译介与研究,每个时期中国对契诃夫及其作品的接受都有不同特点,这也从一个侧面折射出了中国社会、政治和文学的变迁。 因此,笔者认为对契诃夫及其作品在中国的译介研究史进行梳理和论述是十分有必要的,我们能够从中获得许多启示。而纵观中俄两国对中国契诃夫译介研究史的研究成果,笔者发现,中俄学者对20世纪50年代中国契诃夫译介研究虽有一定的成果,但在研究的系统性、整体性,以及作品入选中学教材等个案研究方面还有一定的空间。因而本文将以实证研究为基础,全面而系统地梳理契诃夫及其作品20世纪50年代在中国的译介、传播和被阐释的情况;阐明该时期契诃夫译介的成功之处,特别是在小说译介的盛况和小说作品入选中学教材等方面;论述20世纪50年代中国契诃夫译介研究在整个中国契诃夫译介研究史中的独特地位,及其对80年代至今以来的契诃夫学研究和发展的重要作用;同时,为读者展现20世纪50年代中国的社会、政治、文化环境为当时的契诃夫译介研究留下的独特时代印记(局限性)。本文拟用三章内容展开论述:第一章论述20世纪50年代契诃夫在中国译介的背景,第二章论述20世纪50年代契诃夫文学在中国的翻译情况,第三章论述20世纪50年代契诃夫及其作品在中国的研究情况。最后,在结语中论述20世纪50年代契诃夫译介的总体特征。

刘雅仪

展开 >

安东·巴甫洛维奇·契诃夫 文学翻译 汉俄翻译 翻译技巧

硕士

俄语语言文学

高荣国

2019

湖南师范大学

中文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