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小尾寒羊发情与应激的行为生理学研究

小尾寒羊发情与应激的行为生理学研究

扫码查看
小尾寒羊产后发情和生产过程中的应激因子会显著影响其生产,认识并利用好发情、减少应激因子及提高应激适应能力对改善小尾寒羊饲养管理、提高生产效益具有积极意义,也对其它经济动物的科学饲养具有较大参考作用。为了研究小尾寒羊分娩至发情不同时间间隔内的行为、内分泌及卵巢组织基因表达的变化,确定影响小尾寒羊产后发情的关键因素,选取健康成年待分娩小尾寒羊母羊10只,分别利用扫描取样法和粪样激素测定法研究分娩至发情时间内的日常行为及相关激素变化,并于发情时宰杀取卵巢,利用转录组测序技术分析mRNA的表达;为揭示应激条件下小尾寒羊行为与生理的协同机理,探究动物应激条件下的调控和适应机制,研究了热环境、剪毛、运输和隔离4种应激条件下小尾寒羊的行为和生理变化。为改善小尾寒羊产后发情及提高应激适应能力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分娩至发情不同时间间隔内小尾寒羊行为、相关激素变化及卵巢组织基因表达 (1)按照分娩至发情时间间隔的不同将实验母羊分为产后45±7 d发情组(1组)和产后65±7d发情组(2组)。结果表明,不同分娩至发情时间间隔内小尾寒羊的行为和相关内分泌变化不同。1组母羊静立及探究行为多于2组母羊,而反刍行为要少于2组母羊;同时在产后至发情时间间隔内,1组母羊观望表现为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而2组母羊表现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1组母羊粪样中FSH、LH、E2和PRG水平均高于2组母羊,而2组母羊粪样MLT高于1组母羊。 (2)利用RNA-seq技术分析分娩至发情不同时间间隔小尾寒羊发情时的卵巢基因表达。结果共鉴别出390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230个上调基因,160个下调基因。通过GO注释和功能富集分析,这些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参与行为、生长、发育、代谢等生物学过程及转录调控、分子传导、转运、催化等分子功能。因此,推测这些差异表达基因在小尾寒羊产后发情启动中发挥了重要的调控作用。 2.热环境、剪毛、运输和隔离四种应激条件下小尾寒羊的行为和生理变化 (1)选择健康成年小尾寒羊公母羊各8只,研究了高温环境对其行为和生理的影响,发现高温下小尾寒羊的行为、生理及血液内分泌均发生变化。公母羊之间的行为(静立,P=0.001;移动,P=0.049;反刍,P=0.010)、生理(呼吸率,P=0.0001;心率,P=0.002;直肠体温,P=0.03)及血液代谢物(钠,P=0.047;磷,P=0.002;T4,P=0.041;皮质醇,P=0.0047;甘油三酯,P=0.009)均明显不同;同时,高温显著改变了小尾寒羊的静立、卧息、采食、饮水及呼吸、心率和直肠体温(P<0.05),也显著改变了如血液氯、钠、磷等血液生化指标及总蛋白、T4、胆固醇、甘油三酯、肌酸酐、皮质醇、血糖等血液代谢物(P<0.05)。总体上母羊具有更好的高温耐受能力。 (2)选择体况相近的健康成年公羊9只、母羊13只,研究了剪毛对小尾寒羊行为和生理的影响,发现剪毛对小尾寒羊产生了短期强烈应激。剪毛过程中公母羊均表现明显的眨眼、摆尾、抬头等行为,其血液ACTH和GH随剪毛过程先升高后降低并表现明显差异(P<0.05)。同时这些行为及生理变化存在性别差异,母羊在剪毛过程中表现更多的眨眼和呜叫(P=0.006,0.022),在剪毛临近结束时公母羊的血液ACTH、CA和T4差异明显(P=0.050,0.004,0.029),而且在剪毛结束10 min公羊血液ACTH和T3要显著高于母羊(P=0.037,0.031)。公羊的应激耐受性要强于母羊,剪毛后小尾寒羊采食、饮水、反刍和移动增加,静立行为减少,同时直肠体温和呼吸频率降低。 (3)选择8只体况相近、健康成年的小尾寒羊公羊,研究了运输对其行为和生理的影响,发现运输应激会影响小尾寒羊的行为和生理内分泌,并改变了日常行为节律。运输后小尾寒羊反刍和修饰行为减少;静立、移动、采食、探究和观望行为先增加后降低;而卧息行为先降低后增加。生理方面,运输过程中血糖显著降低(P<0.05),而运输后1d小尾寒羊血液生长激素显著增加(P<0.05)。 (4)选择11只体况相近、健康成年的小尾寒羊公羊,研究了隔离对其行为和生理的影响,发现隔离应激会显著影响小尾寒羊的行为和生理内分泌。移动、观望在隔离后增多,而静立、卧息在隔离后减少,但只在隔离群体为单只时达到显著水平(P<0.05);对于小尾寒羊日行为节律的变化,实施隔离后移动、观望、静立、卧息、采食和反刍行为节律均发生明显变化,但这些变化随隔离时间的增加逐渐趋于降低。生理方面,单只隔离后血液Leptin显著降低,而2只和3只隔离后血液T4则显著升高。

李富宽

展开 >

小尾寒羊 发情行为 应激行为 生理学变化

博士

特种经济动物饲养

魏万红;吕慎金

2019

扬州大学

中文

S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