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苞鸢尾(IrisruthenicaKer-Gawl.)是鸢尾科鸢尾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广泛分布于林缘、林下及高山草甸上,该物种种群能在天然草地上迅速扩散蔓延,成为草地退化的标志之一。该物种兼具有性、无性繁殖,种子是有性繁殖体。本论文通过对该物种种子特性和萌发及其扩散特性研究,试图从有性繁殖的方面了解该植物种群扩大的原因,为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天然草场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结果如下: (1)紫苞鸢尾植物的种子扁圆形,成熟种子的种皮黑褐色,不具备光泽;种子大小的差异显著;新鲜种子表面附着白色附属物。种子活力为98%;含水量为21.7%。 (2)紫苞鸢尾的种子属于非深度生理休眠(Non-deepPD)。该物种的种皮均具透水性,光照条件下的萌发率高于全黑暗环境。在室内干藏条件下,干藏6个月的种子的最高萌发率为90%;1mmo1L-1赤霉素(GA3)处理可显著提高种子的萌发率。随着层积时间的延长,低温层积12W后五个温度条件下的萌发率77%以上,该物种种子打破休眠后五个梯度萌发率达到75%以上,说明该物种种子属于非深度生理休眠的第二种类型。 (3)蚂蚁扩散是该物种种子短距离扩散的主要媒介。蚂蚁搬运种子的平均速度为59.1cm·min,搬运种子的活动范围保持在60.7-64.1cm之间。种子附属的油质体对蚂蚁扩散起到重要的作用,无附属物质的种子蚂蚁不会进行搬运;附属油质体被晒干的种子在潮湿条件下油质体会吸水膨大,蚂蚁可再次搬运。 (4)水媒扩散是紫苞鸢尾植物的种子长距离扩散动因。该物种种子7月初成熟,夏季山区降水形成地表径流有助于该物种种子长距离扩散。在地表植物盖度高的条件下水媒扩散最大距离不超过30cm,植物盖度低的情况下90%以上的种子可扩散到5m以上的距离,使其种子能在9月初适宜环境条件下大量萌发,未萌发种子经历近7个月低温过程,春季大量萌发,增加春季幼苗数量,这一结果与春季的原生调查结果相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