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点柄乳牛肝提高樟子松枯梢病抗病性研究

点柄乳牛肝提高樟子松枯梢病抗病性研究

扫码查看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泰来县东方红林场地处沙地上,樟子松普遍感染枯梢病。以其为样地对樟子松枯梢病(Pinus sylvestris var.mongolica shoot blight)立地条件调查。根据分级标准调查病害的发病率和感病指数,同时记录立地条件。在对不同林分密度的调查中发现随着林分密度的缩小,土壤含水率越低,植株发病率逐渐增加,呈差异显著水平(P<0.05)。但当造林密度大于6 m×6 m时,造林密度与发病指数不显著性差异,当造林密度大于一定面积时,对于33龄左右的樟子松之间竞争压力不大,对林木自身影响差异不大。水分是樟子松枯梢病重要影响因素。在黑龙江省西部地区一定程度上水分含量影响樟子松枯梢病。 樟子松林内土壤真菌与菌根际真菌定出12、14个属,一共19个属。分布较为广泛的为青霉(Penicillium spp.)、木霉(Trichoderma spp.)、拟青霉属(Paecilomycesspp.)、曲霉(Aspergillus sp.)、毛霉属(Mucor spp.)、镰刀菌(Fusarium spp.)、枝顶孢属(Acremonium sp.)。在同样的前提下,樟子松菌根根际土壤真菌与非根际土壤真菌在数量上有较大的差别,在种类组成和优势种群存在明显差异。 为探究点柄乳牛肝菌的生长最佳条件、生长周期。对点柄乳牛肝菌进行分离,经鉴定(登记号MG027689.1)。培养基单碳、单氮、组合试验、温度筛选试验得到适合点柄乳牛肝菌生长的培养基。每5d测定发酵液菌丝干重。测定结果表明:点柄乳牛肝菌丝体最大日生长量出现的时间在28~32 d。蔗糖和葡萄糖为最佳碳源,对于碳源利用率,二糖>单糖>多糖>无糖,并呈显著性差异(P<0.05)。酵母浸粉为最佳氮源。组合试验中,葡萄糖与酵母浸粉的组合菌丝体生长最好,最大直径达到58.75 mm。葡萄糖、酵母培养基为最佳培养基,且最适温度为25℃。发酵菌丝体生长量复合Logistic生长曲线,Logistic曲线方程Y=1108.9/[1+4.32559283×EXP(-0.136617433t)]。拟合度R2为0.975,拐点日龄(1nB)/K=10.7d。因此,转折点存在于约10d,菌丝生长进入快速生长期,这是发酵培养的重要时期。 为了研究外生菌根菌提高寄主抗病性的机理,以3年生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 var.mongolica)实生水分是樟子松枯梢病重要影响因素。在黑龙江省西部地区一定程度上水分含量影响樟子松枯梢病,苗为研究对象,测定了樟子松枯梢病原菌(Sphaeropsissapinea)侵染对接种点柄乳牛肝菌(接SG×接菌组)与不接种点柄乳牛肝菌(接菌组)和单独接种点柄乳牛肝菌(接SG组)3个处理组的病情指数、叶绿素质量浓度、抗病相关酶(CAT、PPO、SOD)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点柄乳牛肝菌根可以有效提高樟子松叶绿素质量浓度、PPO和SOD活性,降低樟子松枯梢病的病情指数及CAT活性,且大部分指标达到差异显著水平(P<0.05)。在枯梢病病原菌的作用下,点柄乳牛肝菌根能够正向调节樟子松的生理生化指标,进而提高樟子松对枯梢病的抗病性。接种点柄乳牛肝菌能够提高樟子松枯梢病抗病性,减少植株发病率,为防治枯梢病提供基础,同时也为发展林下经济提供一个新的思路。

陈洁

展开 >

樟子松 枯梢病 抗病性 点柄乳牛肝菌

硕士

森林保护学

刘雪峰

2019

东北林业大学

中文

S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