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后,我国农业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确立是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第一次重大变革,农业现代化突破了生产要素集中基础上提高物质技术水平的固有模式。进入新世纪后,从最初对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在政策和法律上双禁止,经过法律的逐步解禁、规范、完善,“三权分置”引领土地制度实现第二次重大变革,以此为源点,规模经营、农民增收、三产融合发展不断取得新突破,我国农业以转型为方式,实现跨越发展。历经半个多世纪理论与实践的探索,我国农业现代化正向更高水平迈进。 邓小平农业现代化思想是在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中逐步形成和完善的。这一思想以马克思恩格斯的农业发展构想为基础,发展了列宁的“文化革命”和农业合作制理论,继承并创新了毛泽东关于城乡关系、农业机械化和农业多种经营思想。邓小平农业现代化思想是在打破了极“左”思想束缚的前提下,在农业科技飞速发展的背景中,顺应农业现代化的迫切现实需要而逐步形成。这一思想萌生于1946年至1962年,邓小平初步思考了农业和工业发展的优先顺序问题,提出要从生产关系的角度探索农业经营的新模式;基本形成于1977年至1986年,邓小平深化了对农业地位的认识,积极推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确立了农业发展的动力;1987年后邓小平农业现代化思想走向成熟,邓小平高度肯定了乡镇企业的重要作用,并对农业现代化的未来方向进行了高瞻远瞩的阐发。 邓小平农业现代化思想内涵丰富,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第一,以国情变化为依据的农业地位论,要始终把农业放到国计民生的根本位置,放置在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首要;第二,以农民权益为核心的经营主体论,关注农民意愿,调动农民积极性,不断提高农民收入,帮助农民与现代农业对接;第三,以政策和科学为重点的发展动力论,农业发展靠政策,并且要保持政策的正确性,农业发展依靠科学,要重视农业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第四,以市场导向为原则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论,确立并长期巩固家庭承包经营的主体地位,改革农产品流通体制来满足农业农民的需要,积极推动乡镇企业的发展;第五,以公有制为主体和共同富裕为目标的发展方向论,指明农业现代化最终要以公有制为主体,增进农民福祉,实现共同富裕。 邓小平农业现代化思想发挥了十分重要的历史作用。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农业发展助力于初步完成“中国式的现代化”目标;以农业改革为发端,率先引入市场机制,解放并妥善安置农村劳动力,初步释放农村内需潜能,加快了我国经济现代化步伐;为进一步推动农业现代化寻求到良好的政治、法律和科技环境;在保障农民个人权利、转变农民观念、促进农民重新审视传统文化等方面为实现农民自身现代化打下了坚实基础。 十八大以来,我国的农业现代化进入了新时代,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面临诸多问题:我国农业的主要矛盾发生转变;进一步巩固我国农业基础地位正面临新的挑战;土地制度改革中的具体问题逐渐明晰;农村人力资源质量及农业科技水平有待提高;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与家庭经营的现状亟待改善。邓小平农业现代化思想能够为推动新时代农业现代化提供理论借鉴,应促进农业领域产学研深度融合;推动农业从业人员素养迈上新台阶;以结构调整为重点优化农业供给结构。这一思想也赋予我们重要的现实启示,应深入贯彻落实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方针;完善土地制度改革中的利益分配机制;强化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政策引导;坚持适度规模经营和发展小农户并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