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极危种莽山原矛头蝮不同时间尺度微生境选择研究

极危种莽山原矛头蝮不同时间尺度微生境选择研究

扫码查看
微生境是生物生活的微生态环境,野生动物对微生境的选择会直接影响到种群数量和地理分布。莽山原矛头蝮(Protobothrops mangshanensis)为我国极危特有种,开展该蛇不同时间尺度微生境选择研究,有利于探讨濒危机制和开展就地保护。2015年3月-2016年4月,采用样带法、访问调查法、红外相机陷阱法等方法补充该蛇的地理分布数据。2015年4月、7月和10月,采用样方法分别对春夏秋三季的利用样方和对照样方中的19种生态因子进行测量,2016年4月对春季利用样方进行补充测量。最后,利用卡方检验法、配对样本T检验法和判别分析法等方法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如下: 1.不同季节微生境特征 (1)春季微生境特征:树林、下坡位、平均乔木高度6-12m、平均乔木胸径<15cm、灌木密度<20株/m2、灌木高度<2m、草本盖度<30%、距道路距离较近、坡度较小、隐蔽级较小、郁闭度较大、倒木较多、碎石数量较多、坡向以阳坡和半阴半阳坡居多、距水体较近、草本高度15~30cm。其它生态因子无显著差异。(2)夏季微生境特征:树林、下坡位、阳坡、海拔600-1200m、距水体距离较近、平均乔木高度6-12m、平均乔木胸径<15m、隐蔽级<35%、郁闭度>70%、灌木密度<20株/m2、灌木高度1-2m、草本盖度<30%、落叶盖度>80%、距道路距离较近。其它生态因子无显著差异。(3)秋季微生境特征:树林、阳坡、下坡位、海拔600m-1200m、距水体距离较近、乔木密度>20棵、平均乔木高度6-12m、平均乔木胸径<15cm、隐蔽级<35%、郁闭度>70%、灌木密度<20株/m2、灌木高度1-2m、草本盖度<30%、草本高度15-30cm、距道路距离较近。其它生态因子无显著差异。 2.不同季节微生境选择 春季倾向于选择坡度较缓、落叶盖度较小、草本盖度较小、草本高度较低、灌木高度较低的微生境;夏季倾向于选择灌木密度较大、草本盖度较小的微生境;秋季倾向于选择隐蔽级较小、灌木高度较高的微生境。 坡度较缓和落叶盖度较小是对体能因子的需求;草本盖度较小是对温度因子的需求;灌木高度较低、草本高度较低、隐蔽级较小、灌木密度较大是对隐蔽因子的需求;灌木高度较高是对食物因子的需求。 3.不同季节间微生境比较 莽山原矛头蝮在春季微生境选择主要受温度、体能、隐蔽因子影响,在夏季主要受温度、隐蔽因子影响,在秋季主要受食物、隐蔽因子影响,这体现了莽山原矛头蝮春季恢复体能、夏季交配繁殖、秋季贮存能量冬眠的需求,是莽山原矛头蝮在不同生活史阶段特征体现。 春夏秋3季的利用样方存在一定程度的重叠和分离,其中春季和秋季重叠最多,秋季和夏季其次,而春季和夏季重叠最少,这与气温的变化有关,春季和秋季气候更为相似,夏季则明显更加炎热。 最能体现不同季节间微生境变化的生态因子依次体现为郁闭度、草本盖度、草本高度,这些生态因子的差异与植被季节性变化趋势一致。 4.保护建议 (1)在莽山原矛头蝮经常出现的区域设置限速牌,提醒司机限速行车;(2)通过开设游客专车和提高机动车辆进入保护区的费用来减少车流量;(3)在莽山原矛头蝮分布区域增加灌丛密度;(4)加强对保护区内采伐竹笋行为的管理;(5)尽快对莽山境内公路边的水泥护栏进行改建;(6)加大打击盗猎莽山原矛头蝮个体行为的力度;(7)禁止在保护区内投放除草剂等有毒物质。

吴炳贤

展开 >

莽山原矛头蝮 微生境选择 自然保护区

硕士

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

杨道德

2016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中文

Q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