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不同水环境微塑料污染研究及生态效应案例分析

不同水环境微塑料污染研究及生态效应案例分析

扫码查看
微塑料通常指直径小于5mm的塑料颗粒,广泛存在于各种环境介质中,具有颗粒小、易吸附重金属及有机污染物的特点,微塑料易被海洋生物摄食,从而通过食物网进入人体,威胁人类健康,引起了人们的日益关注。本文以西北太平洋、热带西太平洋以及福建漳江河口的表层水等不同水环境系统为研究对象,分离提取表层水中的微塑料,研究微塑料的丰度、颜色、形状、粒径、化学组成和表面形貌特征,探讨热带西太平洋区域以及漳江河口微塑料的基本信息和最新污染水平,揭示西北太平洋微塑料的季节性变化特征,同时结合室内培养实验研究东海原甲藻在聚苯乙烯微塑料差异化暴露条件下的响应,初探微塑料污染的生态效应。研究结果如下: (1)西北太平洋春季表层海水中的微塑料丰度平均值(7.4×104个/平方千米)高于夏季(1.9×104个/平方千米),可能由黑潮导致,东南亚区域可能是微塑料的主要来源;春夏两季微塑料聚合物的主要类型均为聚丙烯和聚乙烯,形状均以碎片为主、泡沫所占比例均最小,粒径均以0.5~1mm和1~2.5mm为主,特征调查研究结果验证了春夏两季研究区域内的微塑料可能都来源于东南亚地区。 (2)热带西太平洋表层海水中的微塑料丰度介于1.6×104个/平方千米和1.1×105个/平方千米之间,丰度平均值为5.0×104个/平方千米;微塑料聚合物的主要类型为聚乙烯和聚丙烯,分别占50%和36%;该区域微塑料的形状以薄膜为主,占41%,纤维和线状次之,分别占35%和15%;该区域微塑料的颜色主要为白色和透明,分别占43%和41%;粒径为1~2.5mm和0.5~1mm的微塑料占比较大,分别为59%和24%;微塑料的可能迁移方向为站位D1→D4→D2→D3。 (3)漳江河口表层河水中的微塑料丰度介于50个/立方米和725个/立方米之间,其中Z1站(117°20'33"E,23°57'06"N)的微塑料含量最高,为725个/立方米,Z2站(117°21'27"E,23°57'04")的微塑料含量最低,为50个/立方米;微塑料聚合物的主要类型为聚丙烯和聚乙烯,分别占52%和23%;该区域微塑料的形状以碎片为主,占43%,纤维和颗粒次之,均占18%;该区域微塑料的颜色主要为白色、黑色和黄色,分别占56%、14%和14%;粒径为0.5~1mm和1~2.5mm的微塑料占比较大,分别为33%和31%;漳江两岸的污水排放、陆地径流、水产养殖等可能是导致漳江河口微塑料丰度较高的主要因素。 (4)东海原甲藻(Prorocentrum donghaiense)的聚苯乙烯微塑料差异化暴露实验结果表明:5mg·L-1溶解性有机质(DOM)可促进东海原甲藻的生长;10ppm(0.1μm粒径)的聚苯乙烯微塑料对东海原甲藻前期的生长,表现为先抑制、后促进;聚苯乙烯微塑料会抑制东海原甲藻在稳定期和衰退期的生长,微塑料粒径越小、浓度越高抑制作用越强,浓度的抑制效应强于粒径。我们的研究发现将为微塑料和赤潮藻的复合污染带来的生态效应以及海洋生态系统的保护提供新的科学依据。

孙炎

展开 >

海洋污染 微塑料 季节变化 生态效应

硕士

海洋化学

张元标、潘钟

2020

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

中文

X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