崖柏(Thuja sutchuenensis Franch.)为柏科(Cupressaceae)崖柏属(Thuja)的常绿针叶乔木。自1899年被植物学家Paul Guillaume Farges在重庆城口县南部地区发现之后,100年内未曾再次被人们发现,从而在1998年被IUCN(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列为灭绝物种,但在1999年,科学家在重庆大巴山地区发现少量崖柏种群。崖柏生长在陡峭悬崖上,生境特殊,这表明它可能具有较为丰富的次生代谢产物。已有研究表明,从柏科植物中得到的的精油,萜类,酚类和黄酮类等具有广泛的生物学活性,这为我们开展本次实验提供了科学依据。 本论文中,选取了崖柏茎干和根的混合木材作为研究材料,系统地研究了崖柏的化学成分,并对其中的部分成分进行了生物活性评价;利用薄层色谱、硅胶柱层析、凝胶柱层析、反相硅胶柱层析与高效液相色谱(HPLC),对崖柏乙醇提取物的乙酸乙酯萃取部进行了分离,得到了一系列分属不同天然产物结构类型的单体化合物。通过核磁共振波谱(NMR)、高分辨质谱(HRESIMS)、紫外光谱(UV)、红外光谱(IR)、电子圆二色谱(ECD)与单晶衍射(X-ray)等手段鉴定了这些化合物的结构。对其中一些含量较高的新化合物,采用刃天青显色法、MTT法与一氧化氮试剂盒检测法分别测定了其抗菌、抗炎与细胞毒活性。 经过系统的分离与结构鉴定,现已得到37个单体化合物(1-37),其中木脂素类化合物8个、黄酮类化合物7个、酚酸类化合物5个、倍半萜类化合物14个以及杂萜类化合物3个;经结构鉴定发现新化合物16个,分别为:thujasutchin O(8)、thujasutchin C(18)、thujasutchin D(19)、thujasutchin F(21)、thujasutchin G(22)、thujasutchin H(23)、thujasutchin I(24)、thujasutchin E(27)、thujasutchin L(28)、thujasutchin M(29)、thujasutchin N(30)、thujasutchin K(32)、thujasutchin J(34)、thujasutchol A(35)、thujasutchol B(36)与thujasutchol C(37)。 经过抗菌活性、细胞毒性与抗炎活性测试,发现化合物31、34、36与37具有明显的抗菌活性,对金黄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 CMCC26003)、耐甲氧西林金黄葡萄球菌(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 JCSC4744)的MIC值在6.25-25μg/mL之间。化合物36、37除抗菌活性外,还显示有一定的细胞毒活性,它们对肿瘤细胞株MCF-7、MDA-MB-231、Hela和正常细胞Marc-145的IC50值在30.35±3.7到63.33±5.00μM之间,对肿瘤细胞株MCF-7和MDA-MB-231有一定的选择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