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气候变暖导致降水模式发生变化,表现为:其一陆地表面变干,加强了干旱的范围和程度;其二使大气水气压增大,增加了降水事件发生的强度和概率。青藏高寒湿地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极为敏感,气候变化响应具有一定的超前性,高寒河源湿地生态系统为全球气候变化的直接典型响应区域,研究青海湖河源湿地温室气体释放与降水量变化的关系,有利于深入了解青藏高原湿地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为合理评估气候变化下温室气体交换量提供依据。本文以青海湖流域河源湿地—瓦颜山高寒沼泽草甸为研究对象,利用支架截雨装置和高差自动导水装置实现增减雨处理,试验设置三个处理:减雨50%(P-)、自然对照(P0)和增雨50%(P+),采用静态箱(暗箱)—安捷伦气象色谱法测定CO2、CH4和N2O的浓度,并采用湿地温室气体计算公式计算3种温室气体的交换通量,并分析其日动态、月动态,探讨了生长季青海湖河源湿地温室气体的源汇问题以及作用因子。得出以下结论: (1)青海湖河源湿地在整个生长季,CO2和N2O总体均表现为排放状态,其中CH4为微吸收状态,生长季瓦颜山河源湿地为CO2和N2O的排放源,为CH4的吸收汇。 (2)不同降水处理下3种温室气体均呈现明显的日变化和季节变化特征,降水量变化对青海湖河源湿地CO2、CH4和N2O交换通量有不同的影响,降水量变化对CO2和N2O交换通量没有显著影响(P﹥0.05),对CH4交换通量影响显著(P<0.05),减雨处理会增加CH4的吸收,减少其排放,增雨反之。 (3)降水变化对生物量和凋落物均无显著影响(P﹥0.05),降水增加均会使地上、地下生物量增加,凋落物减少,减雨处理反之。 (4)增雨处理增加了土壤含水量,降低了土壤温度,减雨处理使得土壤含水量降低,土壤温度出现小幅度升高,降水变化使得土壤含水量发生较大尺度的变化,而对土壤温度影响极小,其变化范围为0.04-0.06℃。 (5)降水变化对土壤全碳、全氮的影响均不显著,且对不同层的土壤呈现不同的影响,在0-10cm处全碳、全氮均表现为P0﹥P+﹥P-,在10-20cm处均表现为P-的含量最大,P+次之,P0最小,0-10cm与10-20cm间的铵态氮、全碳、全氮含量间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增雨处理使土壤铵态氮含量增加,减雨处理使其减少,增减雨处理均会增加硝态氮含量,但是降雨对两者影响并不显著(P﹥0.05),0-10cm与10-20cm间的土壤铵态氮、硝态氮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