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明代保靖土司“应调从征”研究

明代保靖土司“应调从征”研究

扫码查看
土司制度形成于元代,发展完备于明代。明朝中后期,随着国力衰弱和时局动荡,开始频繁地征调土司。保靖土司就被中央王朝频繁地调离出土司地区,参与明朝各种性质的军事战争,从而使保靖土司地方武装力量成为当时国家统一武装力量的有机组成部分。 明代社会矛盾突出,而这些矛盾带来的直接后果是明代各时期各区域大小不等的战乱,以及土司参与平乱战争。由于尚武精神以及“寓兵于农”等内因和国内时局动荡、卫所制衰落等外因的双重作用,保靖土司获得了参与王朝国家“应调从征”的机会。在近五十余次的军事征调中,保靖土司超强的军事实力和对中央王朝深刻的政治认同得以彰显。彰显之中,诸如“征蛮”、“征贼”、“御边”等军事征调,频率呈现逐步上升的趋势,参与战役的重要性逐步加强。其“应调从征”的足迹,几乎遍及全国。在“应调从征”之中,扮演了不同的角色:一是充当明朝“以夷制夷”的暴力工具,镇压贵州、四川、两广、湖广、辽沈各族的反明斗争;二是充当维护明朝统治的护卫者,为明朝去到荆襄、河南、四川、汉中等地,去镇压各地农民、流民的起义;三是充当明朝国家的卫国者,当中华民族面临来自海外的倭寇侵扰时,毅然开赴东南沿海进行保家卫国正义战争。三种角色之外,保靖土司还担任为明朝戍守“苗疆”的监视者。这不仅维护了明朝政治的稳定与国家的统一,而且也大大提升了土司部队的战斗力,形成了服务于战争的地方新习俗。但也要看到,保靖土司在频繁的军事征调中,增加了王朝与民众的经济负担。可以说,明代保靖土司“应调从征”对于中央王朝来说,显然是一把锋利的双刃剑,只是中央王朝用一系列合理的政策,将保靖土司军事征调带来的伤害指数降到了最低。

汪益民

展开 >

明代 保靖土司 社会影响

硕士

中国史

成臻铭

2020

吉首大学

中文

E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