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探究台湾相思(Acacia confusa)对环境的适应机制和维持自身碳和养分平衡的生长策略。本文以亚热带台湾相思次生林中不同发育阶段的台湾相思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采样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自然条件下台湾相思不同器官的非结构性碳(NSC)及其组分浓度、C、N、P化学计量的季节变化特征,以期为台湾相思林的天然更新和恢复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结果如下: (1)各发育阶段台湾相思叶片可溶性糖和NSC含量均在4月较低;幼苗阶段叶片可溶性糖和NSC含量最高,分别为5.32%,14.31%;大树阶段叶片淀粉含量最高(8.99%)。叶片的可溶性糖及NSC含量的差异主要受季节的影响。幼苗和大树叶片C含量有明显季节变化,小树阶段叶片中N、P含量先增加后降低,中树和大树阶段N、P含量呈上升趋势,大树阶段叶片C含量最高(498.8mg·g-1)。N、P含量在中树阶段最高。叶片N:P均小于14,N元素成为台湾相思生长发育过程中的主要限制性因子。叶片中C、N、P含量与可溶性糖含量显著正相关。 (2)各发育阶段台湾相思枝可溶性糖含量均在4月最低,之后明显上升,且幼苗阶段枝可溶性糖最高(6.94%);淀粉及NSC含量没有明显季节变化,枝的淀粉及NSC含量在中树阶段中最高,分别为11.46%、15.55%。各发育阶段枝的C含量在4月最低,于7月上升后趋于稳定。枝的可溶性糖含量主要受发育阶段的影响。幼苗阶段中枝的C含量最高(484.53mg·g-1)。各发育阶段枝N含量无明显季节动态,P含量逐渐增加,大树阶段中枝的N、P含量最高,分别为1.66mg·g-1、0.69mg·g-1。枝中C、N含量的差异主要与发育阶段有关。NSC含量与淀粉和可溶性糖含量极显著正相关。 (3)大树和中树阶段树干可溶性糖浓度逐渐增加,淀粉和NSC含量先增加后降低。树干中可溶性糖含量的差异主要受季节的影响,淀粉与NSC含量的差异主要与发育阶段有关。中树阶段树干C含量从4月至10月呈下降趋势,P含量先降低后增加,大树阶段树干C、N、P含量在不同月份中无明显差异,台湾相思树干总体上看大树阶段C含量较高(478.15mg·g-1),中树阶段N、P含量较高,分别为0.61mg·g-1、0.14mg·g-1。但与其它器官相比,树干中的N、P含量最低。树干中C含量与可溶性糖含量之间极显著负相关。 (4)台湾相思不同发育阶段根系的可溶性糖含量均在4月最低,幼苗和大树阶段一级根可溶性糖含量从4月到10月先增加后降低,小树阶段一级根可溶性糖含量逐渐增加,中树和大树阶段二级根、四级根和五级根可溶性糖含量先增加后降低。中树和大树阶段一级根淀粉含量从4月到10月逐渐增加。中树阶段五级根淀粉含量4至10月先降低后增加,大树阶段四级根、五级根淀粉含量先增加后降低。小树、中树及大树阶段一级根NSC含量逐渐增加。主根中的可溶性糖含量在各个月份均较低,根皮中可溶性糖含量较高。各发育阶段台湾相思主根中的淀粉含量均较高。大树阶段根系可溶性糖含量最高(7.33%),幼苗阶段根系淀粉含量最高(9.81%),幼苗和小树阶段根系中NSC含量较高。发育阶段和季节均会引起根系中可溶性糖、淀粉以及NSC含量的差异。小树和大树阶段根系C含量先增加后降低,幼苗和大树阶段N、P含量呈逐渐增加趋势。幼苗阶段一级根C含量逐渐降低,小树和中树阶段一级根至五级根C含量从4月至10月表现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幼苗和大树阶段根序N含量逐渐增加,小树三级根至五级根N含量先增加后降低,中树阶段三级根至五级根N含量先降低后增加。各发育阶段主根中N含量最低,一级根中的N含量最高。小树阶段根系C含量最高(422.24mg·g-1),中树N含量最高(1.66mg·g-1),大树阶段根系P含量最高(0.37mg·g-1)。根系中N、P含量的差异主要是与季节和发育阶段相关。树干中N、P含量与可溶性糖含量显著正相关,淀粉含量与N含量显著负相关。 (5)综合对台湾相思不同器官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各器官NSC含量表现为根>叶片>枝>干。C含量表现为叶片>干>枝>根,N含量表现为叶片>根>枝>干,P含量表现为叶片>枝>干>根。台湾相思中C、P含量与N含量极显著正相关。可溶性糖含量与C含量显著负相关,与N含量显著正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