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B病毒相关mRNA在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中的表达及意义

EB病毒相关mRNA在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中的表达及意义

扫码查看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是一种良性淋巴增殖性疾病,主要由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感染引起。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虽是自限性疾病,大多预后良好,但少数IM(Infectious Mononucleosis,IM)患儿可进展为慢性活动性EB病毒感染和EB病毒相关性嗜血细胞性淋巴细胞综合症。EB病毒是一种普遍存在于人类社会和文化中的疱疹病毒。EB病毒感染后机体启动免疫反应杀死病毒,随后小部分EB病毒在体内形成潜伏感染。一旦机体免疫力低下,潜伏在体内的EB病毒再度活化感染,从而引起更严重的疾病。因此,如何准确有效评估EB病毒感染状态就显得尤为重要。 目前,EBV病毒感染的检测手段主要是血清特异性抗体和EBV DNA检测。血清特异性抗体反应了EB病毒感染后各个时间段的抗体水平,对判断EB病毒感染状态及EB病毒感染相关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临床意义,但血清特异性抗体常因患者年龄、免疫状态及就诊时间差异导致漏诊。EBV DNA载量是EB病毒感染的直接证据,全血样本不仅能检测到病毒低复制情况,而且动态检测血清样本可以评估疾病严重程度和预后情况。但EBV DNA检测无法区分原发感染和再激活感染,且缺乏统一的标准,导致各实验室之间可比性差。因此,临床上的常规检测项目不能及时有效的反应体内EB病毒感染状态,急需一种快速有效的指标指导临床诊断。 EB病毒潜伏基因和裂解基因的表达模式可反应体内EB病毒的感染状态。潜伏期基因潜伏膜蛋白1(Latent membrane protein1,LMP1)不仅对B淋巴细胞转化至关重要,还可能导致多种与EB病毒相关的致癌性疾病,因此体内检测出LMP1基因的表达说明存在巨大的致癌风险。即刻早期裂解基因BZLF1是EB病毒潜伏感染和裂解感染之间转换的关键因素。晚期裂解基因与EB病毒生命周期中的许多事件至关重要,包括衣壳组装、衣壳中的DNA包装,病毒附着、融合和内化为新生感染以及保护受感染的细胞免受免疫反应。在感染B淋巴细胞中检测出裂解基因的表达说明EB病毒正处于大量增殖阶段,而裂解复制引起的高病毒载量和针对EB病毒裂解产物升高的抗体滴度与EB病毒相关的霍奇金淋巴瘤、鼻咽癌、伯基特淋巴瘤和移植后淋巴增殖性疾病发生有一定的关系。因此,通过检测潜伏期和裂解期基因的表达将有助于临床判断EB病毒感染状态,对发生不良转归的风险进行评估。 目的: 1.了解EB病毒感染所致的IM患儿感染概况及一般实验室检查特点。 2.通过检测EB病毒相关mRNA的表达,探讨不同感染状态基因的表达与临床症状及一般实验室指标之间的关系。 3.通过检测血清特异性抗体和EBV DNA载量,探讨其与EB病毒相关mRNA之间的关系。 方法: 1.回顾性分析54例IM患儿的临床症状及体征,采用全自动生化仪检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和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涂片法检测异型淋巴细胞比率,流式细胞术分析淋巴细胞分群,并分析不同年龄段患儿之间的差异。 2.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54例IM患儿潜伏期基因LMP1、即刻早期裂解基因BZLF1和晚期基因BLLF1mRNA的表达,分析EB病毒相关mRNA表达与临床症状、酶学指标和异型淋巴细胞之间的关系。 3.应用化学发光技术检测血清EB病毒特异性抗体,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EBV DNA载量,并分析两者与EB病毒相关mRNA表达的关系。 结果: 1.IM好发于学龄前儿童,其临床表现为发热、淋巴结肿大和咽峡炎典型的三联征,且存在不同程度的肝脾肿大和眼睑浮肿。 2.IM患儿ALT、AST、LDH和异性淋巴细胞比率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升高,但在不同年龄段患儿之间无统计学差异。患儿外周血CD3+T淋巴细胞和CD8+T淋巴细胞升高,而CD4+T淋巴细胞、CD4+/CD8+比值、CD16+56+NK细胞和CD19+B淋巴细胞降低,且不同年龄组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均<0.05)。 3.54例IM患儿LMP1、BZLF1和BLLF1mRNA表达阳性率分别为50%、31.5%和64.8%,LMP1mRNA表达阳性率高于BZLF1,但低于BLLF1(P<0.05)。LMP1和BZLF1mRNA表达阳性组的眼睑浮肿发生率大于阴性组(χ2=4.909,P=0.027;χ2=8.628,P=0.003),而BZLF1mRNA表达阳性组的肝肿大发生率则低于阴性组(P=0.023),BLLF1mRNA表达阳性组的淋巴结肿大发生率高于阴性组(P=0.035)。LMP1和BZLF1mRNA表达阳性组较阴性组ALT和AST升高更为明显(P均<0.05)。 4.54例IM患儿以原发早期感染(88.8%)为主。VCA-IgM抗体、VCA-IgG抗体、VCA-IgA抗体、EA-IgM抗体、EA-IgG抗体和EBNA-IgG抗体的阳性率分别85.1%、11.1%、37.0%、37.0%、0%和46.2%。其中一例8月龄患儿入院时血清特异性抗体检测结果均为阴性,一周后复查结果亦为阴性,但其EBV DNA载量为4.05E+04copies/ml。LMP1、BZLF1和BLLF1阳性组的VCA-IgM抗体阳性率均高于阴性组(P=0.004,P=0.046,P=0.017)。 5.根据EBV DNA载量将54例IM患儿分成低载量、中载量和高载量三组。结果显示高载量组的BZLF1mRNA表达阳性率高于低、中载量组(P=0.002)。ALT、AST和LDH在三组患儿中不同程度地升高。其中高载量组ALT升高程度高于中载量组(P=0.007),高载量组AST升高程度均高于低、中载量组(P=0.039,P=0.004),高载量组和中载量组淋巴结肿大发生率均高于低载量组(P均<0.05)。 结论: 婴幼儿免疫功能尚未完善,利用血清特异性抗体进行诊断和分期存在一定的偏差,急性发病期需联合EBV DNA检测提高诊断敏感性,但EBV DNA检测无法区分原发感染和再激活感染。潜伏基因和裂解基因的表达反应体内EB病毒感染状态,且与临床症状及临床指标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因此,检测EB病毒相关mRNA的表达对判断EB病毒感染状态及临床诊断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金速速

展开 >

儿童患者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人类疱疹病毒感染 实验室检查

硕士

临床检验诊断学

李向阳

2020

温州医科大学

中文

R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