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学校的交流与活动空间是其建筑空间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不仅仅是学生在课余时间的一个去处,更是学生健康的心理与生理发展的第二课堂,是给他们童年留下美好记忆的精神乐园。良好的交流与活动空间不仅能保证学生更好的开展活动,更能激发学生交流与参与活动的热情,萌发对科学探索的兴趣,认识到竖立良好道德品质的意义,为将来融入社会打下更好的基础。 现如今,学校建筑的设计日渐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与重视,传统小学学校在空间结构上的局限性使得它们已经很难跟上现代教育改革的步伐,尤其是其中的交流与活动空间一直被忽视了其重要的意义,新一代的学校建筑正在研究与探索中不断前进。同时学校建筑除了传统建筑设计所涉及到的空间与结构关系,设计中越来越多的涉及到不同学科的交叉结合,特别是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研究给学校建筑的研究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也给此次对于学校交流与活动空间的讨论带来了许多启发。 本文正是基于这样的研究背景和发展趋势,通过对国内外学校建筑研究理论的整理,参考实际案例及笔者参与的实践项目,结合心理学与教育学方面的理论进行分析研究,总结出符合小学生心理及行为特质的交流与活动空间的设计方法,为小学交流与活动空间设计提供可借鉴的素材。 文章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绪论介绍了论文写作相关的时代背景和社会背景、研究对象及内容、研究的目的及意义,并对相关国内外研究做了概述,确定了研究的框架。这是文章提出问题的部分。 第二部分从第二章到第四章,分别从心理学、教育学、建筑学三个维度分析,以心理学分析小学生在交流与活动中的内在动力及外在表现;以教育学分析在小学生的交流与活动中如何促进身心健康成长;以建筑学分析如何赋予更适合小学生交流与活动的空间要素。这是文章分析问题的部分。 第三部分包括第五章通过讨论小学生各个时间段的交流与活动形式,探索相应空间布局的解决方案;以及第六章通过对比笔者亲身实践的一个设计项目两种设计方案讨论如何更好的为小学生提供优质的交流与活动空间。这是文章解决问题部分。 最后是结语部分。对论文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并作出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