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岷江上游土地利用变化及土壤侵蚀特征分析

岷江上游土地利用变化及土壤侵蚀特征分析

扫码查看
岷江上游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影响着成都平原和长江下游的生态安全,因此近年来越来越受到关注。本文基于GIS和RS技术,以Landsat卫星遥感影像为基础数据,对岷江上游土地利用进行分类,通过计算土地利用相对变化率、年度递增(减)率和土地利用动态度等,分析了岷江上游2000-2015年的土地利用变化时空动态特征;运用USLE模型,确定岷江上游USLE各因子值,分析了岷江上游土壤侵蚀的空间变化特征;再分别从降水量、高程、坡度、土地利用类型、植被覆盖度等层面分析岷江上游土壤侵蚀的动态变化特征,得出以下结论: (1)土地利用变化的幅度较为明显。数量变化幅度最大的是耕地、林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水域变化幅度很小。 (2)土地利用变化的速度整体上升。耕地在三个阶段都呈现上升趋势,速度较快;林地以较为平缓的速度在三个阶段持续转为其他土地利用类型;建设用地在持续快速上升;未利用地在前两个阶段有上升趋势,在第三个阶段下降,但下降的速度相对较慢。 (3)土地利用结构变化集中。总的来说草地和林地面积是岷江上游的主要土地利用类型。这15年间,岷江上游各县土地利用结构变化从大到小的顺序为松潘县>黑水县>汶川县>茂县>理县。 (4)土地利用的转移特征明显。总体表现为林地和草地之间的转移,耕地的变化复杂,建设用地的增加。 (5)土壤侵蚀时间变化有持续性。2000-2015年整个研究时段内极强度侵蚀的面积最广,其次是强度侵蚀和中度侵蚀,且各等级面积随着等级的上升面积越来越大,有明显的增大趋势。 (6)土壤侵蚀空间变化上各县区别较大。2000年每个县面积最大的都是极强烈侵蚀;2005年岷江上游土壤侵蚀强度等级中极强烈侵蚀最大;2010年各县受侵蚀面积持续在减小,2015年岷江上游极强烈侵蚀面积最大的变为理县,松潘县面积占比变化最大。 (7)土壤侵蚀动态变化。降水量区间特征:轻度侵蚀逐步增加,剧烈、极强度等高等级侵蚀强度逐渐减少,出现在降水量极大的时。高程带下特征:4000米以下地区主要为轻度侵蚀,4000m以上主要为极强度侵蚀。坡度区间的特征:25°-35°坡度区间侵蚀最为严重,该区域内水土保持工作应当从退耕还林还草、修建梯田、等高耕作等方面加大力度。土地利用分类下的特征:2000-2015年间以草地的强度侵蚀为主,并呈现不断减弱趋势,林地和耕地主要是轻度侵蚀,水域、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侵蚀强度有增强趋势。植被覆盖度区间的特征:随着植被覆盖度的增加,土壤侵蚀强度在降低,植被越丰富抗侵蚀能力越好。

邝婷婷

展开 >

岷江上游 土地利用 土壤侵蚀 特征分析 USLE GIS

硕士

自然地理学

彭文甫

2021

四川师范大学

中文

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