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学术搜索
登录
注册
中文
EN
首页
|
长江中下游地区梅雨期暴雨过程的客观识别及其成因分析
长江中下游地区梅雨期暴雨过程的客观识别及其成因分析
引用
扫码查看
点击上方二维码区域,可以放大扫码查看
原文链接
NETL
中文摘要:
利用区域性极端事件客观识别方法(OITREE)和长江中下游地区2374站逐日降水资料对1961-2020年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梅雨期暴雨过程进行了客观识别。利用OITREE方法一共识别挑选出257次区域性暴雨过程。梅雨期的暴雨过程能较好的代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夏季降水:夏季,尤其是6到7月是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暴雨过程的频发期。梅雨期暴雨降水量约占梅雨期总降水量的45%,梅雨期暴雨过程累积降水量约占梅雨期暴雨降水量的56%,这三者的年际变化均有着显著的线性增加的趋势(P<0.05)。长江中下游地区梅雨期暴雨过程持续时间以2~3d为主,最长为9d,累积强度主要集中于2000~4000mm之间,累积面积主要集中于(20~50)×104km2之间。长江中下游地区暴雨过程主要发生在湖北的东部、安徽的南部和江西的东北部。近年来暴雨过程频次,累积强度显著增加(P<0.05),极端强度,累积面积,最大面积,持续时间四项指标,也呈现明显的增加趋势(P<0.1)。暴雨过程频次及5项指标均呈现出明显的年代际变化特征,20世纪60-80年代末期为暴雨过程偏少阶段,90年代呈增加趋势并在90年代末期达到峰值,在21世纪初急速下降后又有缓慢增加趋势。 梅雨异常偏多年的对流层不同层次的大尺度环流型和梅雨偏少年的在相同的时间内有明显的差别。梅雨异常偏多年,对流层低层东亚夏季风盛行,中层副热带高压偏西,偏强,高层南亚高压偏强、偏东,西风急流偏强,这样的环流型特征为长江中下游地区提供了丰沛的水汽,有利于冷、暖空气汇合和梅雨的发生和维持。梅雨偏少年则基本相反。1961-2020年长江中下游地区累积强度前三的梅雨期区域性暴雨过程分别发生在2016年,2020年,1999年。2016年,对流层高层西风急流加强北跳,对流层中层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超强,对流层低层东亚夏季风加强北进,给长江中下游地区带来充沛的水汽。2020年,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强,东亚西风急流也偏强,双阻塞高压活跃,低层向长江中下游地区输送了丰富的水汽。1999年,对流层低层有强烈的西风气流,对流层中层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强盛,高层南亚高压强盛。
收起全部
展开查看外文信息
作者:
高筱懿
展开 >
关键词:
暴雨过程
长江中下游地区
梅雨期
气候特征
环流特征
授予学位:
硕士
学科专业:
物理学
导师:
钱忠华
学位年度:
2021
学位授予单位:
扬州大学
语种:
中文
中图分类号:
P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