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通过研究接受甲苯磺酸瑞马唑仑静脉麻醉后对乳腺癌患者围术期细胞免疫功能及术后恢复的影响,以优化围术期麻醉药物的选择以及管理方法,促进患者术后快速康复。 方法 选择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19年10月至2020年10月择期拟行乳腺癌根治术的患者80例,均为女性,年龄35-65岁,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eshesiologists,ASA)分级Ⅰ-Ⅱ级,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甲苯磺酸瑞马唑仑组(R组)和丙泊酚组(C组),各40例。R组静脉推注甲苯磺酸瑞马唑仑、舒芬太尼和苯磺顺阿曲库铵诱导;C组静脉推注丙泊酚、舒芬太尼和苯磺顺阿曲库铵诱导;两组连续泵注甲苯磺酸瑞马唑仑或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维持麻醉,间断静脉注射苯磺顺阿曲库铵。术中根据脑电双频指数(Bis pectral Index,BIS)调整甲苯磺酸瑞马唑仑、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的泵注速度,使BIS维持在40-60。观察指标:记录麻醉诱导前(T0)、气管插管即刻(T1)、手术开始30min(T2)、手术结束即刻(T3)、术后第一天(T4)和术后第三天(T5)时患者的生命体征;记录患者术后第一天(T4)和术后第三天(T5)时患者的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采集麻醉诱导前(T0)、术后第一天(T4)和术后第三天(T5)时外周静脉血样,采用流式细胞术测定T淋巴亚群CD3+、CD4+、CD8+和NK细胞的水平,计算CD4+/CD8+;记录患者手术结束停药至意识清醒时间、拔管时间、麻醉恢复室(Post-Anesthesia Care Unit, PACU)停留时间、术后住院日以及不良反应。 结果 (1)两组患者年龄、BMI、ASA分级、术中输液量、出血量、尿量、手术时间、术中阿片类药物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与T0时刻相比较,两组患者T1时刻的收缩压、舒张压均下降,统计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1、T2、T3时刻的BIS值均下降,统计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C组相比较,R组T1时刻收缩压、舒张压均升高,统计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两组患者术后第一天(T4)和术后第三天(T5)VA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4)与C组相比较,R组患者从手术结束停药到意识清醒时间、拔管时间、PACU停留时间以及术后住院日均下降,统计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5)与C组相比较,R组患者不良反应低血压、注射痛发生率降低,统计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6)与T0相比较,两组患者在T4时的CD3+、CD4+、CD4+/CD8+、NK细胞水平均显著降低,统计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C组相比较,R组在T1时的CD3+、CD4+、CD4+/CD8+、NK细胞水平均显著升高,统计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T0相比较,两组CD8+细胞水平在T4、T5时统计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C组相比较,R组CD8+细胞水平在T4、T5时统计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瑞马唑仑能减轻乳腺癌根治术患者围术期手术创伤引起的免疫功能抑制作用,对T淋巴细胞亚群及NK细胞的保护作用优于丙泊酚。改善术后苏醒质量,缩短住院时间,减少不良反应,加速患者快速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