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学术搜索
登录
注册
中文
EN
首页
|
急性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动态脑血流自动调节功能特点及与临床预后的关系
急性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动态脑血流自动调节功能特点及与临床预后的关系
引用
扫码查看
点击上方二维码区域,可以放大扫码查看
原文链接
NETL
中文摘要:
背景与目的: 脑小血管病是脑卒中常见的病因与血管性痴呆的主要原因。腔隙性脑梗死是脑小血管病的主要特征之一。腔隙性梗死约占全部缺血性卒中类型的25%。动态脑血流自动调节在缺血性卒中的急性期甚至亚急性期受损,且dCA受损与预后不良有关。有研究指出缺血性卒中dCA功能受损特征与卒中亚型有关。本研究旨在探索急性腔隙性脑梗死患者dCA功能改变特点及与临床预后的关系。 方法: 本研究共纳入吉林大学第一医院脑卒中单元2017年2月-2020年1月符合入排标准的急性腔隙性脑梗死患者69例,同时纳入年龄、性别与患者组相匹配的健康人42例作为对照组。采用经颅多普勒超声连续监测受试者的双侧大脑中动脉脑血流速度,使用无创血压监测仪同步监测手指末端血压的变化。根据静息状态下血压与脑血流量的自发性波动,使用传递函数分析计算出dCA参数,包括相位,增益,脑血流恢复速率,脑血流调节指数。将得到的dCA参数与健康对照组比较,通过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dCA参数与临床预后的关系。 结果: LS组患者双侧大脑半球dCA参数与健康对照组存在显著性差异,主要表现为极低频、低频相位降低(P均<0.05)。LS组患者的dCA参数在梗死侧及梗死对侧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LS组患者的各dCA参数在急性期及亚急性期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预后不良组极低频相位(P均<0.001)、低频相位(P均<0.05)明显低于预后良好组。调整年龄、性别、出院NHISS评分后,LS患者急性期梗死侧极低频相位<51.86°是发病3个月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调整的OR=18.88,95%置信区间:3.04-116.91,P=0.002)。 结论: LS患者的动态脑血流自动调节功能在梗死侧与梗死对侧均受损。LS患者dCA功能受损与预后不良相关,LS患者急性期梗死侧极低频相位<51.86°可能是LS患者3个月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收起全部
展开查看外文信息
作者:
王乐
展开 >
关键词:
腔隙性脑梗死
脑血流自动调节
传递函数分析
预后评估
授予学位:
硕士
学科专业:
临床医学(神经病学)
导师:
杨弋
学位年度:
2021
学位授予单位:
吉林大学
语种:
中文
中图分类号:
R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