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喻在汉语和英语中都很常见,它们帮助人们通过具体的物体来理解抽象的思想。不可否认,由于语言背后不同的、复杂的文化、历史、宗教、地理等因素的影响,隐喻翻译并非易事。然而,长期以来隐喻一直被视为一种修辞工具,因此隐喻的翻译被视为简单的语言符号的转换,因而在隐喻翻译过程中,信息不对称、遗漏甚至误译的现象时有发生。 针对英汉语言系统中存在隐喻翻译的不对等问题,认知语言学通过映射,提供了处理该问题的新视角。Lakoff&Johnson(1980)在认知科学的基础上,提出了概念隐喻理论。该理论认为语言的本质在很大程度上具有隐喻性,人类在理解和接受新概念的过程中,语言认知思维模式存在共通之处。他们的发现给隐喻翻译研究带来了方法论上的启示,也是该翻译实践报告的理论依托。 本文以概念隐喻理论为基础,选取《时间的朋友》(2018)作为翻译实践对象,对如何翻译这篇演讲中的隐喻进行研究和分析,以期找到可行、有效、恰当的隐喻翻译策略。本文结合理论研究和具体翻译实践,总结出三种隐喻翻译策略:移植——在目标语言中使用源语隐喻翻译言同一隐喻手段;替代——在目标语中使用不同的隐喻手段;放弃——放弃源语言中的隐喻或对其进行释义。 本研究的结论如下:在概念隐喻理论的指导下,通过对汉英语域映射的对比分析,和大量,审慎的翻译尝试,译者一定能找到最适合的隐喻翻译策略,以保证和提高翻译质量,避免隐喻翻译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信息不对称、遗漏甚至误译等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