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学术搜索
登录
注册
中文
EN
首页
|
认知传播视域下科普短视频的生产研究——以快手短视频平台为例
认知传播视域下科普短视频的生产研究——以快手短视频平台为例
引用
扫码查看
点击上方二维码区域,可以放大扫码查看
原文链接
NETL
中文摘要:
科普的目的在于让更多普通大众接收科学内容,科普短视频的强传播力与严肃知识的生动化表达能够有力拓展科学传播的边界。相比于以图文为主要传播媒介的科普时代,科普短视频大幅降低了信息获取与接收的门槛,让更多个体有机会参与到科学传播的过程当中,这为我国的科普事业变革带来了深远影响。 作为触发整个传播过程的开端,传播主体的认知及行为对整个传播过程有重要意义。科普短视频创作者对科学以及短视频的认知,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其利用短视频进行科学传播的行为,而这些创作者的科学传播行为又会对广大普通民众接收科学信息有着深远影响。基于此,本研究以快手短视频平台的科普类内容生产者为研究核心,从认知传播的理论视角出发,关注各类科普短视频创作者在内容生产过程中的能动性认知,通过内容分析与半结构式访谈的研究方法,从生产主体、生产现状、生产困境三个层面出发探究快手平台的科普短视频生产情况,继而结合社会背景与媒介环境,探讨科普短视频的生产价值。 研究结果显示,我国当前科普短视频的内容生态由权威专家与普通大众两种身份的创作者共建,他们参与科普短视频生产主要受个人兴趣、工作需求及短视频内容红利的驱动。从生产现状上来看,科普短视频有个人创作及机构运营两种生产模式,生产过程需经历观察与聚焦、认知聚合与重构、符码表达、认知再造五个步骤。在整个内容生产过程中,创作者对科学内容以及个人身份的认知不断再造升华,形成上升的优化循环,对科普短视频的科学传播效果产生重要影响。从生产价值来看,科普短视频不仅能够激励更多个体参与科学传播,促成普通大众创作者与科学权威创作者的同台竞技,也能够有效拓展科学传播的渠道,激发科学传播的商业价值。然而,当前我国的科普短视频也依然面临着来自环境与创作者本身的重重困境。整体来看,科普短视频激励了更多普通大众参与科学传播,有效拓展了公民参与科学的路径,为传统科普事业贡献了极大的创新力。
收起全部
展开查看外文信息
作者:
付诗琦
展开 >
关键词:
科普短视频
认知传播
生产价值
社会背景
媒介环境
授予学位:
硕士
学科专业:
传播学
导师:
王琼
学位年度:
2021
学位授予单位:
武汉大学
语种:
中文
中图分类号:
J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