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基于文献与应用线索探讨黄芪建中汤对脾胃虚寒型胃溃疡大鼠胃组织损伤及TLR4/ERK通路关键分子的影响及作用机制

基于文献与应用线索探讨黄芪建中汤对脾胃虚寒型胃溃疡大鼠胃组织损伤及TLR4/ERK通路关键分子的影响及作用机制

扫码查看
研究目的: 本研究通过胃脘痛文献分析和归纳总结,基于黄芪建中汤治疗脾胃虚寒型胃脘痛的应用情况,结合TLR4/ERK与炎性疾病的相关性,建立脾胃虚寒型胃溃疡病证结合模型,目的通过实验验证,研究黄芪建中汤对脾胃虚寒型胃溃疡大鼠胃组织的病理损伤及TLR4/ERK通路关键分子对胃黏膜改善的作用及其机制,拟为临床治疗胃溃疡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采取传统文献学的研究方法进行研究,依托《中华医典》软件、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维普及万方数据库,以“胃脘痛”“胃痛”“胃溃疡”及“黄芪建中汤”作为关键词进行搜索,搜集整理上述数据库中从1990年1月至2021年02月关于该类病名及方的相关期刊文献,按照东汉-明清的次序归纳整理并且分析胃脘痛的病名源流、病因病机、辨证论治、用药思路、组方配伍分析及历代同名的黄芪建中汤类方的异同。此外,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对整理出的47首黄芪建中汤进行数据挖掘分析,对其药味的性味归经及用药频次进行分析处理,同时进行新方分析,旨在为黄芪建中汤治疗脾胃虚寒型胃溃疡提供文献支撑及相关的实践依据和指导。 2.实验研究:采用健康SPF级Wistar大鼠84只(雌雄各半),体质量(180±20)g,随机分为空白组(Control,n=14)、胃溃疡模型组(Model,n=70),除Control组外,Model组采用大黄苦寒泻下+饥饱失常法的造模方法复制脾胃虚寒证模型后,使用乙酸直接烧灼法制备胃溃疡大鼠模型。评价复合模型复建成功后,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模型组分为:模型组(Model)、黄芪建中汤高剂量组(HQJZT-H)、黄芪建中汤中剂量组(HQJZT-M)、黄芪建中汤低剂量组(HQJZT-L)、安胃疡阳性对照组(Positive-C)共五组。其中,Control组及Model组给予等容积蒸馏水灌胃,Positive-C对照组给予0.144g·kg-1·d-1安胃疡胶囊混悬液灌胃,HQJZT-H、M、L组分别给予68、34、17g·kg-1·d-1黄芪建中汤水煎液进行灌胃,共连续干预14d。 本实验研究共包括两章:第一章探讨如何制定和评价脾胃虚寒型胃溃疡模型复建成功的标准,其中包含对大鼠的一般状态的观察,根据中医证候辨证的标准制定了符合大鼠应用的证型评价标准,尤其对一般状态、体质量、饮食量及肛温着重观察并分析;同时对模型制备后的胃组织进行病理学观察,评价其是否符合胃溃疡的病理诊断;此外,采用ELISA法突出检测一系列相关炎症因子如TNF-α、IL-8、CCL5、IL-1β、IFN-γ、TGF-β、IL-23、IL-5在血清及胃组织中的改变。 第二章探讨黄芪建中汤对脾胃虚寒型GU大鼠TLR4/ERK介导信号通路的关键分子TLR4、MyD88、MEK、ERK、c-fos及c-myc基因及蛋白水平的影响;采用RT-PCR法检测各组大鼠胃组织中TLR4、MyD88、MEK1、ERK、c-fos及c-myc的基因表达水平;采用WesternBlot法检测各组大鼠胃组织中TLR4、MyD88、MEK、ERK、c-fos及c-myc的蛋白表达水平。 研究结果: 1.文献研究:黄芪建中汤具有温中补虚、缓急止痛的功效,同名47首黄芪建中汤类方的方药分析证明大多黄芪建中汤的功效未逾仲景金匮之言,其配伍比例有所出入,但非仲景之意,其主要药物的频次及性味归纳后仍以甘温为主,符合对脾胃虚寒证的证治特点,其治疗胃脘痛具有较长的应用历史和实践基础。 2.实验研究:第一章:与Control组相比,Model组大鼠精神萎靡,懒于活动,拱背喜扎堆,被毛松散无光泽,食量减少,体型消瘦,造模第2-3天开始出现腹泻,肛周污秽,大便次数增多、软便或稀便等表现;且其血清及胃组织匀浆中TNF-α、IL-8、CCL5、IL-1β、IFN-γ及IL-23水平显著升高(P<0.01),TGF-β、IL-5水平显著下降(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同时,其病理切片显示:Model组可见大量炎性细胞浸润,黏膜层、肌层可见组织缺损及坏死,细胞间质间可见充血,溃疡边缘黏膜有明显炎性变化。此外,Model大鼠体质量、饮食量及肛温逐步下降,以d11(乙酸溃疡模型制备后)下降最为明显;与Model组比较,经HQJZT各剂量组及Positive-C干预后,各组大鼠一 般状态均有好转,精神状态转佳,较前活跃,毛色由枯转荣,体质量有所增长,大便多数呈散在颗粒状,各干预组大鼠体质量、饮食量及肛温逐步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其血清及胃组织匀浆中TNF-α、IL-8、CCL5、IL-1β、IFN-γ及IL-23水平均有不同程度降低(P<0.01或P<0.05),TGF-β、IL-5水平有不同程度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 第二章:与Control组相比,Model组大鼠胃组织中TLR4、MyD88、MEK、ERK、c-fos及c-myc基因及蛋白水平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与Model组比较,经HQJZT各剂量组及Positive-C干预后,各干预组组大鼠胃组织中TLR4、MyD88、MEK、ERK、c-fos及c-myc基因及蛋白水平均有不同程度降低,HQJZT-H剂量组变化最为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 结论: 1.文献研究表明黄芪建中汤具有温中补虚、缓急止痛的功效,同名47首黄芪建中汤类方的方药分析证明大多黄芪建中汤的功效符合对脾胃虚寒证的证治特点,其治疗胃脘痛具有较长的应用历史和实践基础。 2.黄芪建中汤具有改善脾胃虚寒型GU大鼠一般生存状态,通过提高饮食量、体质量及基础肛温等情况来改善大鼠脾胃虚寒的状态;通过降低促炎症因子TNF-α、IL-8、CCL5、IL-1β、IFN-γ及IL-23的含量,升高抑炎因子TGF-β及IL-5的含量,改善胃组织病理形态,对脾胃虚寒型GU病程中损伤的胃组织起到促进愈合的作用。 3.脾胃虚寒型GU大鼠胃组织中TLR4、MyD88、MEK、ERK、c-fos及c-myc基因及蛋白水平表达均升高,提示GU的形成可能与TLR4/ERK信号通路的关键分子表达有关;而黄芪建中汤可能通过干预TLR4、MyD88、MEK、ERK、c-fos及c-myc基因及蛋白的表达,进而起到干预胃溃疡疾病进程的作用。

王斑

展开 >

胃溃疡 黄芪建中汤 脾胃虚寒证 TLR4/ERK通路 炎性反应 动物实验

硕士

中医学;中医医史文献

段永强

2021

甘肃中医药大学

中文

R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