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西南彝族传统聚落景观营建的生态智慧研究

西南彝族传统聚落景观营建的生态智慧研究

扫码查看
西南地区是我国多民族聚居地,在适应生活环境的普遍特征下,各民族在文化、宗教、习俗等方面也表现出独有的特性,彝族便是其中的一个典型代表。她发源于与中原文化并行发展的古羌部落,在地域分布上横跨多个气候带和地理单元,与西南地区土著文化相互融合后形成了联系紧密的彝族族系,对该地区各民族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在多元文化,复杂地理地貌、气候环境、自然资源的综合影响下,促成了地域差异显著的传统聚落景观。同时,其营建过程中也积淀了丰富的人地协调经验,是西南彝族生态智慧的集中体现。然而,随着城镇化向西南地区纵深推进,大量彝族传统聚落被“千村一面”的“新寨”取代。在此过程中,对文化价值、空间价值和生态价值的忽视,严重威胁着西南彝族生态智慧的传承与发展。如何利用现存的传统聚落,探索其中蕴涵的生态智慧,实现对其景观价值的再认知,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 论文以分布于四川凉山高寒、滇中温和与云南红河干热三个典型地区的彝族传统聚落景观为研究对象,探索其整体性特征以及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进而揭示其中蕴涵的生态智慧。以文献研究和田野调查为基础,综合利用空间分析、实测分析、统计分析和对比分析等方法,结合聚落景观的研究范畴,从文化智慧、环境适应智慧和生产生活智慧三个方面对西南彝族传统聚落景观营建过程中蕴涵的生态智慧进行解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从区域环境、聚落周边环境、聚落景观要素和聚落传统建筑等多个层次深入剖析自然环境与聚落景观文化内涵、社会结构、资源利用和物质空间之间的关系,揭示聚落景观营建的环境适应逻辑和“人-自然”协调的根本内涵。 研究结果表明自然环境是聚落景观空间表达的重要影响因素,并通过传统文化表现、聚落景观空间营建和生产生活实践得到反映。具体而言:传统文化记录了聚落景观营建与自然环境的协调过程,以祭祀文化、社会关系、信仰崇拜和自然崇拜为代表,构建了“环境-传统文化-空间”关系;聚落景观空间表达了其与自然环境在特定时空背景下的协调结果,以聚落布局、景观要素、建筑空间和材料应用等为代表,构建了“环境-空间”关系;生产生活实践揭示了聚落景观营建与自然环境的协调目的,以持续生产、生产灌溉、生活用水、生产方式为代表,构建了“环境-生产生活-空间”关系。此外,西南彝族传统聚落景观营建过程中蕴涵的生态智慧是一个联系紧密的整体,体现在系统性、两重性和多维性等方面。 总结论文研究,西南彝族传统聚落景观空间在不同地区有三种不同的表达方式,自然环境是造成上述差异的主导因素。西南彝族传统聚落景观营建的生态智慧表现在文化智慧、环境适应智慧和生产生活智慧三个方面,并反映于文化、社会、资源和空间四个维度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关系当中,其中“环境-空间”关系是其本质特征。准确把握生态智慧的多维性特征可对西南彝族传统聚落景观特征的传承和发展及山地城镇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的指导与启示。

林立揩

展开 >

西南地区 生态智慧 传统聚落 景观营建

博士

风景园林学

杜春兰

2021

重庆大学

中文

T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