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林下灌木去除后长白山森林土壤性质及微生物的短期变化

林下灌木去除后长白山森林土壤性质及微生物的短期变化

扫码查看
林下灌木层是森林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林业经营管理中,常采用去除林下灌木层的方法来促进森林更新。但林下灌木层的去除不仅影响森林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性,还会显著影响生态系统的地上-地下过程。本研究以长白山典型的原始阔叶红松林(针阔混交林)、天然次生的白桦林(阔叶林)和人工补植的落叶松林(针叶林)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对灌木去除5年后土壤理化性质、林下植被的群落特征及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进行调查研究,探讨林下灌木的去除对三种林型土壤性质、林下植被和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短期影响,研究结果不仅有助于深化认识森林生态系统植物-土壤性质-土壤微生物之间的关系,也为长白山地区森林可持续经营提供了科学依据。主要结果如下: (1)林下灌木去除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三种林型的土壤全量养分含量差异显著,白桦林土壤养分含量最高,阔叶红松林次之,落叶松林最低。去除灌木5年后,土壤持水量、铵态氮、硝态氮、速效磷、全磷含量均有增大的趋势,而pH呈下降趋势。 (2)林下灌木去除后林下植被群落特征的短期变化 三种林型的林下植被组成不同,灌木层多样性之间无显著差异;草本层多样性之间差异显著,白桦林的多样性指数最高,落叶松林最低。林下灌木去除5年后,阔叶红松林的林下植被多样性无显著变化,但物种组成发生了变化,且林下生物量减小;白桦林灌木层多样性有增大的趋势,草本层多样性有降低的趋势,且林下生物量增大;落叶松林灌木层多样性无显著变化,草本层的多样性和均匀度增大,且林下生物量减小。土壤理化性质与林下植被的多样性关系密切,其中土壤pH、全磷、N/P是影响林下灌/草多样性的主要因素,与灌木层相比,草本层多样性更易受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3)林下灌木去除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三种林型的土壤中细菌α-多样性有较大差异,真菌α-多样性无显著差异;灌木去除减少了白桦林的细菌多样性,增加了阔叶红松林和落叶松林细菌的多样性,同时整体上降低了真菌的多样性。三种林型的细菌组成、真菌群落组成均相似,但是相对丰度存在一定差异;灌木去除改变了白桦林的细菌群落组成,对真菌群落组成影响较小。细菌的α-多样性与土壤全量养分(全碳、全氮、全磷)显著正相关和碳氮比负相关,真菌的α-多样性与土壤速效磷含量正相关和pH显著负相关;细菌群落组成与土壤持水量、全碳和硝态氮含量显著相关,真菌群落组成与土壤持水量、全碳、全磷和硝态氮显著相关。 总体上,长白山林区林下灌木去除后,短期内对灌/草层的多样性影响不大,但土壤养分含量增加,影响了土壤细菌的多样性和组成;三种林型中,林下灌木去除对落叶松林的植被-土壤-微生物有较大影响,其次是白桦林,对阔叶红松林无显著影响。

袁泉

展开 >

林下灌木去除 植物多样性 土壤理化性质 土壤微生物

硕士

生态学

周旺明

2021

中国科学院大学

中文

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