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草原革蜱(Dermacentornuttalli)分布于西伯利亚东部,蒙古国和中国北部,常见于适宜放牧牛羊的干旱草原地区,传播多种病原体,严重威胁人类和动物的健康。因此探究内蒙古自治区草原革蜱的遗传多样性以及立克次体的感染情况,不仅有助于了解草原革蜱在内蒙古地区的生存状况和扩散规律,同时阐明了内蒙古地区立克次体的种类,从而为我区蜱与蜱传疾病的分布及防控奠定理论基础。方法:(1)本研究采用16SrRNA,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Ⅰ(COⅠ)和内部转录间隔区2(ITS2)对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地区、呼和浩特地区、赤峰地区和呼伦贝尔地区的草原革蜱进行种群遗传多样性分析。(2)本研究基于立克次体的gltA基因和ompA基因,通过PCR方法扩增2种基因的目的片段来检测内蒙古地区草原革蜱携带立克次体的感染情况。将获得的gltA基因与ompA基因的单倍型参照序列分析结果,分别下载同源性较高与较低的立克次体属的序列,采用邻接法和Kimura-2parametermodel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1)草原革蜱的16SrRNA基因中共获得16个单倍型,其中包括6个共享单倍型,单倍型多样性和核苷酸多样性分别为0.764和0.05788。COI基因检测发现在37个单倍型中含有9个共享单倍型,单倍型多样性与核苷酸多样性分别为0.838和0.06907。ITS2基因共获得80个单倍型,其中共享单倍型有3个,单倍型多样性与核苷酸多样性分别是0.968和0.26746。使用3个基因对草原革蜱的FST值分析显示COⅠ基因中赤峰与鄂尔多斯之间的FST值大于0.15,其他地区均小于0.15。16SrRNA和ITS2基因的FST值小于0.15。对草原革蜱的3个基因分子方差分析(AMOVA)表明,群体内部的变异大于群体之间的变异。构建单倍型网络图与系统发育树显示不同地理种群之间存在基因交流,而且各种群之间基因交流频繁。3个基因的中性检验结果显示COⅠ基因的Fu’sFs值不显著,16SrRNA和ITS2基因的Tajima’sD值和Fu’sFs值均不显著,代表近期种群未出现过扩张现象。草原革蜱的3个基因的错配分析图均为双峰说明种群近期未出现扩张,与中性检验结果一致。(2)408只草原革蜱中,感染立克次体的数量共207只,总感染率为50.74%,其中呼伦贝尔地区感染率高达85.14%。立克次体gltA基因系统发育树显示单倍型G1-G7,G9与R.raoultii在一个分支上,单倍型G8,G10与R.sibirica在一个分支。ompA基因系统发育树显示单倍型O1-O15,O18,O20-O22与R.raoultii在一个分支上,单倍型O16,O19与R.sibirica在一个分支。结论:(1)内蒙古地区草原革蜱的16SrRNA,COⅠ基因和ITS2基因分析呈现出高单倍型多样性和高核苷酸多样性(Hd>0.5,Pi>0.005),表明这是一个大而稳定的种群经过演化所产生。草原革蜱种群的遗传分化程度很小但种群遗传多样性高,在不同地理环境中稳定存在。(2)内蒙古地区的草原革蜱内立克次体的基因型有两种,分别为劳氏立克次体和西伯利亚立克次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