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挠力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三江平原腹地,位于宝清、饶河、抚远和富锦三县一市行政区内的红兴隆和建三江2个农垦管理局境内,总面积160601ha,在保护三江平原生物多样性和维持生态系统功能方面极具代表性。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垦荒,挠力河流域湿地生态特征发生了明显的改变。2014年,国家在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四个省份先后开展了退耕还湿试点,退耕还湿面积10000ha,其中挠力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首批试点面积达3004ha。截至2018年,挠力河保护区退耕总面积达5004ha。为了了解退耕的生态效果,本研究将研究地区分为退耕区域和未退耕区域,2015-2016年和2018-2020年用样线法和样点法对挠力河保护区七星管理站、红卫管理站、胜利管理站三个管理站研究区域的鸟类群落进行了调查,从群落组成、群落多样性、群落相似性阐述了不同退耕方式、不同退耕时间两种情境下鸟类群落结构的响应,进而评价了植被群落演替下鸟类群落方面的退耕效果,为湿地恢复和物种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期间,挠力河保护区退耕区域共观测到鸟类16目37科92种,其中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鸟类4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鸟类17种(共占比22.83%)。Shannon-Wiener指数3.090,Pielou均匀度指数0.301。鸟类居留型以夏候鸟为主,其次是留鸟和旅鸟。(2)鸟类群落多样性存在时空差异,其中物种丰富度存在季节差异,秋季>春季>夏季;鸟类群落多样性逐年增加,2019>2020>2018>2016>2015。鸟类群落多样性存在生境差异,表现为草甸>芦苇沼泽>农田(文中涉及的农田均为水田,作物为水稻)>天然湿地>天然林地>沼泽草甸>造林地。(3)不同退耕方式驱动下,鸟类群落多样性均有所增加,但在水鸟物种丰富度方面,驱动影响不一致,自然退耕的效果强于人为干扰退耕的效果;而在陆地鸟类物种丰富度方面,人为干扰退耕的效果强于自然退耕的效果。(4)不同退耕时间驱动下,退耕时间的长短对鸟类物种丰富度影响不大,但在水鸟丰富度方面,退耕时间越长,水鸟丰富度越高。(5)退耕后,群落不同演替阶段鸟类群落多样性有所不同,演替发展阶段的鸟类群落多样性高于演替初始阶段,水鸟物种丰富度也如此。 进一步分析表明:无论人为干扰退耕还是自然退耕,都能促进鸟类群落多样性的恢复;不同退耕方式对水鸟与陆地鸟类物种丰富度的驱动影响不同,自然退耕方式对水鸟群落恢复有利,人为干扰退耕方式对陆地鸟类物种丰富度恢复有利。 基于对退耕驱动下鸟类群落的研究结果,提出关于鸟类群落监测及湿地管理保护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