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利用2014年春、秋季和2015年夏、冬季于渤海、北黄海采集的四个季节浮游动物样品,结合同步检测到的环境因子(温度、盐度、浊度等)基础数据资料,分析了调查水域的浮游动物种类组成和优势种的季节更替,以及其丰度、生物量和生物多样性的时空变化,并对渤海和北黄海的相关变化做了比较;同时进一步探讨了环境要素对其数量分布的影响。本文主要结果如下: (1)本文通过形态学分类共鉴定出浮游动物104种/类,包括14大类。其中春季共发现50种/类浮游动物(渤海27种,北黄海40种);夏季航次69种/类(渤海59种,北黄海45种);秋季航次61种/类(渤海34种,北黄海54种);冬季航次50种/类(渤海30种,北黄海39种)。 (2)渤海与北黄海的浮游动物优势种均有明显的季节更替。其中,渤海春季—夏季的优势种更替率为90%,夏季—秋季为45.45%,秋季—冬季为63.64%,冬季—春季为50%;北黄海春季—夏季的优势种更替率为58.33%,夏季—秋季为22.22%,秋季—冬季为50%,冬季—春季为54.55%。渤海季节间平均更替率为62.27%,北黄海为46.28%。而且,2014~2016年四季中渤海与北黄海的共同周年优势种仅有拟长腹剑水蚤和桡足幼体两种。 (3)春夏秋冬四季浮游动物平均丰度分别为19784.48ind·m-3(渤海32674.32ind·m-3、北黄海5462.43ind·m-3)、5280.29ind·m-3(渤海6310.04ind·m-3、北黄海4343.44ind·m-3)、4736.07ind·m-3(渤海5494.25ind·m-3、北黄海4053.71ind·m-3)、756.25ind·m-3(渤海264.36ind·m-3、北黄海1024.56ind·m-3),呈现春季gt;夏季gt;秋季gt;冬季的趋势。其中春、夏、秋三季为渤海平均丰度高于北黄海,而冬季则为相反。春冬两季浊度是浮游动物分布的贡献率最高的要素,夏季各要素均有显著贡献,而秋季均无显著影响。 (4)四季浮游动物平均生物量分别为1812.64mg·m-3、813.08mg·m-3、847.14mg·m-3和250.59mg·m-3,呈现春季gt;秋季gt;夏季gt;冬季的趋势。与丰度分布相似的是,春、夏、秋三季渤海平均生物量高于北黄海,冬季则表现出相反的状况。春季影响浮游动物生物量水平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为温度、盐度、溶解氧、叶绿素a浓度和浊度;夏季为叶绿素a浓度;秋季均无显著影响;冬季为浊度。 (5)春夏秋冬四季所有站位平均Shannon-Wiener指数(H′)分别为2.24、2.81、2.48和2.36,从大到小排列为夏季gt;秋季gt;冬季gt;春季。其中,渤海四季平均Shannon-Wiener指数(H′)分别为1.90、2.99、2.42和2.59,北黄海分别为2.62、2.64、2.54和2.23。春、秋两季北黄海Shannon-Wiener指数略高于渤海,而夏冬季则相反。春季影响浮游动物生物多样性(Shannon-Wiener)水平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为浊度;夏季为溶解氧;秋季和冬季则未表现出比较显著的相关性。 (6)春季浮游动物丰度在52%相似度时,可以分为4个群落,分别为渤海北部群落、渤海南部群落、北黄海群落和南-北黄海过渡群落。夏季在61%相似度时,主要分为3个群落,分别为黄河口群落、黄河口以外渤海群落和北黄海群落。秋季在52%相似度时,主要分为3个群落,且与春季相似,分别为渤海北部群落、渤海南部群落和北黄海群落。冬季在50%相似度时,主要分为2个群落,分别为渤海黄河口群落和渤海中东部-北黄海群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