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国家公园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制定旅游生态补偿政策是创建国家公园体制的重要内容,而测度旅游生态补偿标准则是构建旅游生态补偿机制的关键问题。针对目前国内外有关国家公园旅游生态补偿标准研究在研究视角偏颇、研究方法缺憾、忽视尺度效应等方面的薄弱环节,本研究拟从国家公园人地关系复杂系统的供给与需求的角度,秉持“损失要补偿,利益要共享”的旅游生态补偿理念,立足国家公园生态保护与旅游发展正、负外部性的事实,构建国家公园旅游生态补偿标准的类型体系及其相应的测度模型,以期促进国家公园保护与旅游利用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理论与实践意义。 本研究综合运用旅游地理学、环境经济学、生态经济学、环境伦理学、管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知识,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结合供给成本法和条件价值法的分析方法,以黄山国家公园为案例地,从协调国家公园旅游发展的利益相关者关系和人地关系的视角出发,首先,在国内外生态补偿相关研究进展的启示下,从旅游产业发展的角度提出了国家公园旅游生态补偿的内涵;其次,探讨旅游生态补偿空间等级划分原则,确定了3级补偿和5类补偿对象,在此基础上探究了国家公园旅游生态补偿分类体系;然后,从国家公园旅游生态产品和服务“供给者”的供给成本与“需求者”的旅游生态补偿支付意愿,即“供给-客观”和“需求-主观”两个视角确定了旅游生态补偿的测度方法和模型;最后,分析了黄山国家公园的旅游生态补偿资金来源与补偿方式,为了增加市场补偿主体和资金来源的多样性,创新性地提出了国家公园生态补偿银行的概念,构建了国家公园旅游生态补偿的市场化机制。在新时代生态文明发展背景下,本研究能为处理国家公园保护与利用的人地关系发展矛盾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研究遵循“理论研究-方法研究-实证研究-研究总结”的研究思路,主要结论如下: (1)国家公园旅游生态补偿有2层含义。从广义来讲,国家公园旅游生态补偿是协调国家公园自然生态环境系统与周边社区经济社会系统和谐发展的制度安排,主要是指通过发展旅游业对保护国家公园生态环境和提供生态服务的相关主体进行产业补偿。从狭义来讲,国家公园旅游生态补偿是用经济手段纠正国家公园旅游运营过程中对生态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和协调旅游利益相关者间利益合理公平分配的制度安排。从旅游发展的视角构建国家公园旅游生态补偿机制,开创了生态保护补偿的新领域,是国家公园体制的重要内容,具有前沿性与紧迫性。 (2)国家公园旅游生态补偿空间范围有3级。以“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周边社区生存发展权的公平性和行政管理的可行性”为原则确立核心区、毗邻区和辐射区三级黄山国家公园旅游生态补偿空间范围。行政管理可行性主要是按照行政单元来划分补偿范围,核心区按照村级单元划分、毗邻区按照镇(乡)单元划分,辐射区按照区(县)单元划分,据此确定的黄山国家公园旅游生态补偿核心区、毗邻区和辐射区三级补偿空间范围,均位于国家35片生物多样性优先保护地区之-的“黄山-怀玉山”生态系统之内,保证了黄山国家公园的生态完整性。 (3)国家公园旅游生态补偿对象有5类。立足“损失要补偿,增益要共享”的理念,以空间尺度为纬,以正负外部性为经,以人地关系作用的不同利益相关者为节点,建立了国家旅游生态补偿标准分类体系,确立了国家公园生态补偿的补偿对象为自然生态系统自身、当地居民、保护者、经营者和管理者五类对象。 (4)国家公园的旅游生态补偿标准测度模型主要包括2个方面。一是国家公园旅游生态产品和服务“供给者-自然生态系统、管理者、经营者、保护者、居民”的成本补偿和利益共享;二是“需求者-游客”的旅游生态补偿支付意愿两个方面。从国家公园旅游生态产品和服务供给成本表现形式来看,将其分为显性供给成本和隐性供给成本两个部分。国家公园旅游生态产品和服务显性供给成本是国家公园为了提供旅游生态产品和服务,人类在加强生态保护、生态建设和生态管理过程中所投入的财力、物力和人力等多种成本。显性供给成本的责任主体是进行生态保护、建设和管理的利益相关者。国家公园旅游生态产品和服务隐性供给成本是国家公园为了提供旅游生态产品和服务所引起的区内生态负面影响(如生态系统稳定性下降、脆弱性和敏感性增强)及影响的空间扩散,以及区域发展丧失的机会成本。 (5)国家公园旅游生态产品和服务“供给”成本为国家公园旅游生态补偿的下限。从旅游生态产品和服务显性和隐性供给成本的视角测度了对于管理者、经营者和周边社区居民的黄山国家公园旅游生态补偿标准,其中,2013年-2017年管理者的显性供给成本为37735.12万元/年,占总供给成本的74.52%;经营者的显性供给成本为11625.06万元/年,占总供给成本的22.96%;周边社区居民的隐性供给成本为1276.39万元/年,占总供给成本的2.52%,总计供给成本为50636.57万元/年。即基于旅游生态产品和服务供给成本的国家公园旅游生态补偿标准下限值约为5.1亿元/年。居民承担的供给成本相对于居民个体的供给和承担能力而言,黄山国家公园的生态保护使居民自然生计资本的利用方式受到了限制,居民损失的机会成本不可忽视。 (6)黄山国家公园游客具有较高的旅游生态补偿支付意愿和支付水平。基于国家公园旅游生态产品和服务“需求”的角度,分析了406位游客的旅游生态补偿认知和支付意愿及影响因素,86.7%的游客具有旅游生态补偿支付意愿,游客的支付意愿与性别、年龄、重游意愿和补偿必要性认知呈显著相关。游客的旅游生态补偿平均支付意愿为87.97元/次,为生态保护提供了重要的资金来源。黄山国家公园旅游生态产品和服务收入构成单-,主要依赖于门票,上级财政转移支付、特许经营和社会捐赠等收入较少。从2013-2017年黄山国家公园收入构成来看,门票收入占比高达83%,门票收入是旅游生态产品和服务供给成本支出的主要来源。国家公园的全民公益性,门票价格必然降低。研究表明,当门票价格在现有230元的基础上下降26%,即170.20元时,供给成本与收入达到平衡;当门票价格下降62%时,即游客的旅游生态补偿支付意愿值87.97元,黄山国家公园旅游生态补偿资金缺口21042.29万元/年;当免收门票时,黄山国家公园旅游生态补偿资金缺口39011.51万元/年。 (7)国家公园是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举措,但如何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是国家公园保护与发展所亟需解决的科学问题。为了提高国家公园的旅游生态补偿效率,扩大资金来源,本研究创新性地提出了国家公园生态补偿银行概念,为改变我国以政府为主体的生态补偿机制提供了市场化路径。国家公园生态补偿银行(NationalParkEco-compensationBank,NPEB)是通过对国家公园自然生态环境系统进行保护、管理和建设,提高生态系统服务供给,将生态产品和服务使用权以合理的市场价格出售给国家公园范围外对自然生态系统造成损害的破坏者,从中获取生态补偿资金的生态产品和服务使用权的交易平台。国家公园生态补偿银行是建立市场化和多元化黄山国家公园旅游生态补偿机制的重要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