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滴施不同外源物质组合对棉花生长发育及产量品质的影响

滴施不同外源物质组合对棉花生长发育及产量品质的影响

扫码查看
通过开展膜下滴灌条件下不同外源物质对棉花生长、产量及品质的效应研究,探究通过滴施外源物质的方式代替人工打顶的可行性,找出最优搭配的外源物质组合,有利于促进棉花栽培从水肥一体化向水肥药一体化推进,为新疆棉花化学打项技术的发展提供新思路和理论依据。以新陆早67为材料在新疆库尔勒和什力克乡进行田间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共设5个处理:叶面喷施225g·hm-2缩节胺为处理I(CK1),人工打顶为处理2(CK2),滴施缩节胺450g·hm-2+调环酸钙450g·hm-2+5%烯效唑150g·hm-2为处理3(DKS),滴施缩节胺450g·hm-2调环酸钙450g·hm-2+40%乙烯利300g·hm-2为处理4(DKE),滴施缩节胺450g·hm-2+调环酸钙450g·hm-2+胺鲜酯150g·hm-2为处理5(DKD)。通过测定不同处理下棉花农艺性状、棉铃时空分布、叶绿素含量、冠层结构指标、干物质积累及分配、脱叶吐絮效果、产量构成及其纤维品质,探究滴施不同外源物质对棉花生长发育特性、冠层结构、脱叶催熟及产量品质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与对照相比,滴施外源物质进行化学打顶的棉花株高均有所增加,DKS处理株高最矮,较CK2显著增加了6.52%:各处理的上部节间长均较CK1增加,较CK2减小,DKS处理的上部节间长最短;DKD处理的果枝数最多,较CK2增加了8.42%;DKS处理的上部果枝最短,较CK2缩短50.86%;DKD处理的伏桃数最多,较CKl和CK2分别增加16.59%、18.75%,DKS处理伏桃的比例最高;试验处理的内围铃比例均较对照提高。 (2)与对照相比,滴施外源物质进行化学打项均降低了棉花叶绿素含量,DKD处理叶绿素含量相对较高,较CKI处理降低了18.00%:各处理叶面积指数均显著提高,DKD处理的叶面积指数最高,较CK1、CK2分别增加了12.80%、11.11%;叶倾角均小于对照处理,冠层内不同部位DKD处理的叶倾角均最小:各处理透光率在10.00%~13.22%,没有显著差异。在干物质积累方面,DKD处理的总干重和蕾铃干重最高,DKS处理的蕾铃占比最高。 (3)各处理棉花最终的脱叶率在97.57%%98.37%。脱叶率没有显著差异但叶片脱落速度有所提升;DKS处理的吐絮率最高,较CKI增加了4.56%;DKD处理的单株结铃数、产量最高:各试验处理纤维品质较对照有所降低。 综上所述,DKS处理有利于棉株的塑形并促进营养物质流向生殖器官,提高蕾铃占比,同时促进了棉铃吐絮:DKD处理通过较大的群体提高干物质的积累量,增加单株结铃数,最终达到增产的效果,通过滴施外源物质的方式进行化学打顶切实可行。综合本试验结果,DKD处理在达到化学打项效果的同时最大限度的提高了棉花产量,推荐在新疆棉区生产使用。

吴雪琴

展开 >

棉花 化学打项 冠层结构 脱叶催熟 产量性状

硕士

农艺与种业

赵强;张鹏忠

2021

新疆农业大学

中文

S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