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野审美观念是伴随着人与荒野关系的建立而产生的,人们对荒野的认知经历了从蒙昧期到对抗期再到反思期的转变。直至生态时代的到来,人们才企图在倾诉与聆听中找寻人与荒野的动态平衡,以求重构人与荒野的关系问题。 以荒野审美观及荒野景观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其目的旨在对城市空间中呈现出荒野特征的某些特定区域或景观要素进行设计表达,将自然界中往往被世人忽视的荒野复魅。同时,在保留原生荒野地生态系统完整性的前提下,创造一个可供城市居民游憩、赏玩的公共活动空间,深刻挖掘荒野审美的多元价值,并为人类自我精神世界的修复与完善提供对话与反思的场所。 论文根植于荒野审美观的内涵及意义,在理论指导下展开具体的实践创作。研究方法主要采取文献检索和实地调查等手段。框架围绕研究意义、研究过程及研究结论三个方面展开论述。正文部分,首先以观念如何生成作为切入点,其次梳理荒野美学特征及其蕴含的审美意味,重新厘清荒野审美的两种欣赏模式。紧接着依据具体实践案例对荒野景观类型进行剖析,归纳出以下四种设计策略,包括有限干预、地表延续、环境修复和参与互动策略。在此基础上提出具体可行的设计方法,主要从对空间形态的处理、材料的运用、植物配置及互动设计和安全性考量这五个方面总结相关结论。实践创作在充分尊重荒野自然第一性的前提下,延续场地特征和记忆,尽可能地保留原生空间结构,同时最大限度地弱化人工痕迹,显露荒野自然,将荒野审美的设计理念贯彻始终,以此进行汤山矿坑公园的景观设计实践。